第二十六章 决战阴山(上)26(1 / 2)

阴山脚下,炎炎夏日,平原之上抖动着层层热浪,两支军队在旷野上拉开阵势,热气之中因此掺杂了杀气,此刻的战场竟然格外宁静,但一场关乎存亡的生死决战即将展开。

匈奴在武泉城外一连叫阵七日,破虏大元帅张焕都置之不理,他还给手下军队下令:擅自出城交战者斩。

这七天叫阵的匈奴一直都用胡汉混杂的语言叫骂,着实让城楼上的汉人将领们咬牙切齿按捺不住,今天终于得到元帅的命令,全军倾巢而出与匈奴决战,所有人都铆足了劲准备给予匈奴迎头痛击。

列阵在南的就是陈国军队,奋威将军吴茂、前军校尉阮昭等勇将刀枪齐备、战马啾啾,位于队伍最前面,准备冲锋陷阵;射声校尉丁通将射声营分成两队,手持强弓劲弩列于军阵左右,准备射住地方阵脚;护军校尉凯尔等将备好长矛、大盾在阵中随时支援;张焕亲率大军在后,将根据战局随机应变,他还特地安排了越骑营和火炮营,专门对付匈奴的骑兵。陈军可谓是有备而来,严阵以待。

与之相对的,匈奴部队也拉开了架势,匈奴单于长子屠耆王获宽与次子谷蠡王答律率领匈奴最精锐的骑兵在最前面,这支骑兵用汉人语言翻译过来号称“血尘”,寓意所过之处生灵涂炭,勇猛无敌;左贤王呼延索利在东,右贤王丘林沃台在西,两人各自率队,麾下也都是兵马战将无数,两人速来不和相互掣肘,故而将他们分开在队伍两侧;队伍中间的是乌桓叛军与鲜卑降军,匈奴能顺利拿下东胡两族的领地也是靠得他们,但毕竟不是匈奴自己人,所以大单于赫连轲莫顿亲自率领剩下的匈奴大军在队伍最后面压阵。

匈奴此战若胜,则可长驱南下,届时占领整个并州全境只是时间问题,更能威胁到司隶京畿之地的安全,陈国将不得不动用京师的部队甚至抽调西北防范羌胡的驻军,牵一发而动全身,近百年经营而来的稳定局面可能就会付之东流。

陈军此战若胜,便可将匈奴彻底赶到阴山之北,到时候再扶持乌桓、鲜卑两族作为战略缓冲,匈奴元气大伤再想进犯也将难上加难,陈军便可保境安民,再次长治久安。

此战越是关键,双方就越不敢轻举妄动,突袭讲究先发制人,但这种势均力敌的正面对阵往往后发制人,根据敌军动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双方各自领军五万上下,一共十万人交兵的战争进行反制、扩大收益才是上策。

故而此刻战场上陈军鼓声连连,匈奴号角不断,但双方都按兵不动。

谷蠡王答律心浮气躁,他觊觎单于之位已久,更是与大哥屠耆王获宽明争暗斗,今日又与他并肩作战,生怕被获宽抢了功劳,便决定率先出击。

只见答律突然大喊一声:“匈奴的勇士跟我杀啊!”话音未落他便第一个打马向陈军杀去,获宽此刻却按兵不动,只是任由答律带走他那部分部队,他也有自己的盘算:打头阵虽是大功,但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跟着一起冲锋的都是亲信兵将,是日后自己争夺王位的左膀右臂,他想等到答律的人死伤过半后再上。

陈军这边奋威将军吴茂是个有脾气的,这几日匈奴天天在城下叫骂他气得差点咬碎钢牙,但无奈军令如山,元帅张焕更是对他有知遇之恩的顶头上司,他不得不强自忍耐这些个匈奴人对他家人的问候。张元帅下令说这次大战“后发制人”,而今见到有匈奴将领先向自己这边杀来他便喜出望外:我老吴可算是谨遵将令了。

吴茂便率领本部人马冲上前去,他二人各率骑兵一千,战在一起。十万人看着两千人打,这还是一则奇闻。

吴茂手持长斧,答律手持长矛,两人斗了个难解难分。

答律见吴茂能耐不小怕降不住他丢了脸面,忽然胡乱出矛,买了个破绽,吴茂轻松躲过长矛又见答律门户洞开,心下暗喜,直接来了个“横扫落叶”,大斧横着砍向答律的肋下,这斧若中必然被一分为二当场毙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