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回光返照术(二)48(1 / 2)

“回光守中”的方法,那就是观鼻法。

这是一种非常实用而简单的方法。

静坐时观看自己的鼻尖以达到入静,观鼻时眼帘垂的要适中,既不要开得太大也不要闭得太小,以恰好能望见鼻尖为准则。

眼帘垂的恰到好处,光就自然而然地注射进来。

但不是在静坐的整个过程中都看着鼻尖,而是指在最初入静时观看一下鼻尖。

切记只是借鼻尖来作眼观的标准,本意并不是在鼻尖上,也不是让眼睛看着鼻端而意念又集中在中黄部位。

炼功的时候,正身安坐,两眼先观看一下鼻尖,然后就放下不要再去管它。把意念集中在两眼当中与眼珠齐平之处就可以了,就是前面所说的“天心”。

“天心”是人的精华凝聚之处,是人身炼养的一大关键。

意念集中在“天心”,光就会自然而然地透进来,而不必特意集中在中黄部位。

总之,无论是观鼻存想还是意守天心,都要似观非观、似想非想,千万不要死守死想。要使光入内,以个人舒适为准,不要太拘泥、太执着。

也就是说,真炁在哪里凝结就在哪里意守。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处,全在顺其自然,否则就会走火入魔。

回光的关键在于调息。

因为在炼回光功时,最容易犯昏沉和散乱的毛病,而克服这两种毛病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调息。

初炼此法的人,开始静坐时,虽然一心想放下杂念妄念,可是刚垂下眼帘,各种妄念就纷纭而来,心神外驰难以驾驭。这时调息就是一种克服妄念、系住心意的好方法。

因为“息”与“心”有密切的关系,息是从心所生的。

“息”字从“自”从“心”的。“自”就是“鼻”。心一动就有气,气从鼻出就是息,因此调息就可以克服心气浮动。

调息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数息法,一种是听息法。

数息法就是静坐时,心中默默数着呼吸的次数。如果忘了呼吸的次数,就说明心念外驰了,这时需要重新提起精神,默数呼吸。

听息法表面上看是让耳朵听自己的呼吸,实际上是使呼吸微微出入,不让耳朵听到呼吸的声音。

如果听到呼吸的声音,那就说明心念外驰了,所以听息实际上是听心。

无论是数息还是听息,都是使心神不外驰、不散乱的方法。

我的调息主要采用后者。

调息还有其它五官要求。

如眼帘下垂(以看到鼻尖为度)、口唇闭拢、牙关咬紧、舌舐上腭,否则也是心神外驰的表现。

五官皆听命于心,反之,五官的调整也可收敛心神。

如此修炼,不但可以治心神散乱之病,而且也可以治心神昏沉之病。

所谓听息并不是用耳朵去听呼吸的声音,而是要用心去觉察、去体悟。

因为心无形,不能觉察是粗是细。但由心所化生的气息,却是虽无质而尚有迹,可以去体悟觉察。

一旦发现迹粗就要使心清静,心清静则迹就细微,息也就自然细微了。

所以古人有“调息不若调心”的妙用。

“觉”是性的精髓,“迹”是命的表现。兼顾了“觉”和“迹”,也就兼顾了性和命,这也是性命双修的方法之一。

由此可见,调息只是一种手段,静心才是目的。

修炼“回光”功法之后,会有很多效验。

归结起来不外乎三种,分别出现在炼功的三个阶段:

第一是初入静时,第二是中度入静时,第三是深度入静时。

这三个阶段分别会出现三种景象:第一是金华乍吐,第二是金华正放,第三是金华大凝。

按照佛家的说法,第一阶段出现落日、大水、七重宝树;第二阶段出现大地为冰、琉璃宝地;第三阶段出现金性佛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