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荀彧上门30(1 / 2)

这硝石制冰的手段是唐朝末期的人们发现的,这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不算是什么秘密。

刘星遣人购买了石碾子,各种大缸,木盆,开始了自己制冰的准备。

先是用石碾子把硝石碾成粉末,撒在装满水的大木盆里,然后奇迹发生了。

在众人试探下,水逐渐变得冰凉,已经接近冰点。

刘星端来一小坛子准备好的糖水,放在盆里,然后继续朝盆里添加硝石粉末,同时用筷子继续搅拌木盆里的水,好让硝石粉快速溶解。

很快,小坛子里的糖水开始凝结。

刘星眼疾手快的把一些竹筷插在快要结冰的坛子里,继续搅动木盆里的水。

终于,小坛子里的水变成了一坛子冰块,刘星拿起坛子,放在一个石凳上敲碎。

让人拿来锯子把插了许多竹筷的冰分割,每人分了一串自制的“冰棍儿”,这才拍了拍手:

“都学会了吧,这大盆里的水可以反复使用,每制一坛冰,把大盆里剩下的水放在锅中烧干,又会得回硝石粉末。”

徐晃嗦着冰棍儿问道:“大哥,这么做是不是有点太费事了,硝石不贵,还不如去坊市买呢。”

典韦也嘟嘟囔囔的说道:“这么做好是挺好的,只是会不会太费坛子了?”

刘星对典韦这厮无言以对,是啊,但是他说的属实没毛病,坛子的成本太高,这么天天弄会赔钱的。

对于徐晃的问题,他倒是给出了回答。

“这制冰的手段很容易复制,若是咱们大量的买入硝石,那说不准就会被有心人盯上,到时传扬开来,咱们如何制冰赚钱?”

徐晃这才了然,对自己家这位公子愈加的佩服。

出门去了烧制瓷器的店铺,刘星定做了几款模具,有那种方形的制作大块冰的,也有一些带格子制作冰棍的,总算是解决了“费坛子”的难题。

三日后。

颖阴四周的坊市间出现了一批少年,他们身背竹筐,筐里麻布垫了许多层,里面是一个木箱,木箱中分上下两层,放着一些冰棍儿。

这是刘星授意的,由冰棍儿打开市场,吸引一些文人学子的注意。

很快,一根价值50钱的冰棍儿被一传十,十传百的抢购一空,引起了颖阴县城中一阵吃冰棍的热潮。

在这个年代,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条件念书的,所以能读的起书的人最次最次也是寒门子弟。

可别以为寒门子弟就是穷的代表,寒门好歹还有个门,那是大家族落魄之后的称呼,在寒门之下还有农户,佃户,奴隶等等。

凡是自称寒门的士子,说明祖上都曾经辉煌过。

果然,在刘星的刻意安排下,冰棍儿和冰块的售卖引起了当地士族荀家的关注。

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这一日,荀家大院中。

荀彧拿着下人奉上的冰棍儿嗦着,享受着甜美的滋味,啧啧感叹道:“发明此物的人当真有才,这炎炎夏日能吃上一口确实是一种享受。父亲,你说这冰块里为何会有甜味,蔗糖的颜色不应该是黑色的吗?”

客厅首座,荀绲也品尝着冰棍儿疑惑道:“这只有一种可能,其中加入了蜜糖,可是蜜糖的获取殊为不易,这小小的冰棍儿只卖50钱,当真令人疑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