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工作(1 / 2)

回到A市后,李非暂时抛开了那些郁结在心中难以解开的“谜团”,再次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年那件事情过后,李非辞掉了上一份工作。原本打算休整几个月再换个新环境重新开始,碰巧又赶上了女儿幼小衔接的关键期,于是前前后后在家里待了一年多。现在,李非在A市一家餐饮公司的营销部工作。

李非之所以选择做餐饮,自然是出于对食物的热爱。在她看来,每一种食物都是有生命的,带着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甚至可以从食物中感受到生活在各个地方的群体所闪耀的韧劲和智慧。

李非任职的“浙方·传统菜”是一家以浙北乡土菜作为经营招牌的本土餐饮公司。要说乡土菜,单以口味和氛围来讲,连锁店反倒比不上更加原生态的乡野农家饭,可要再把菜品种类、宴请环境以及出行便利性等因素考虑进去,连锁店的优势就一下子突显出来了。

餐饮店的竞争优势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满足顾客的用餐需求、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一般来说,口碑好、生意火爆的家庭式小餐馆会适当放弃情感与社交,不过于讲究环境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用餐需求为首要目标,至于说更为隐蔽的情感需求则聪明地交给时间去发酵,时间一长,自然就吃出感情了。作为连锁品牌,“浙方”选择在家庭式餐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以求更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消费群体,进而从量的扩张中获取更多利润。

无论开什么店,都必须具备独特的存在价值才能让顾客买账,做餐饮也一样,一定要有自己的招牌和特色。“浙方”得以从网红餐馆遍地开花的营销大战中成功突围,靠的是一味并不起眼的配菜。眼下,大师傅正在摄影机前全情投入地讲解作为浙方招牌菜之一的“冬菜蒸笋干”。

“你们不要小看了这道菜!看上去全是素,吃起来比肉还要下饭!”大师傅一面娴熟地介绍食材并进行改刀,一面得意地夸口道,“首先,食材肯定要好!好的冬菜吃不出苦涩味,水分和酸度刚刚好。水分太多吃不进油,不香,水分太少跟梅干菜一样也不行,梅干菜有梅干菜的烧法。笋干要烘得很干,像这样表面有一层盐霜,泡发之后口感还是很实在,也不容易把底味全泡掉。”

李非觉得这一段不错,情不自禁地走到摄影机前确认了一下拍摄画面,猛地又想起什么似的,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抓拍了几张现场照片,下班前还得把活动推文发到公众号上呢。临近年底,宣传和营销活动又多起来了,这几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跟进“年度短片”的拍摄工作。

等她拍完收起手机,大师傅已经端起一碗澄黄清亮的菜籽油一勺接一勺地往菜碟里添油了,“要想味道好,油要舍得,这是提香的,糖也要舍得,这是提鲜的。菜要浸在油里,看上去油滋滋、水汪汪的,这道菜吃的就是菜籽油的香,还有冬菜和笋干的鲜。”说完,大师傅一手端着菜盘一手拿着筷子,从碗底利索地往上翻拌了几下便一气呵成放进了蒸箱。

接下来就是平静的等待时间。场地上,工作人员开始四处活动起来。李非喜欢在大家都忙着做自己的事情时,如同隐形人一般在人群中东张西望,毫无顾忌地观察起每个人的表情和动作。这种感觉就像钻进了一本小说,自由自在地穿梭在鲜活的人物故事里,在一旁看着他们每天为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嬉笑怒骂。

此时,大师傅仍守在灶台前,借着锅里的热气擦拭着锅灶,趁抹布尚有余温之际打着圈儿收拾灶台是他的习惯动作。一米不到的操作台未能遮挡住略微隆起的肚腩,稍显肥胖的身形似乎时刻宣告着他是一位热爱食物的好厨师。

大师傅有四十岁了,这不是从他的外表看出来的,而是基于李非对每个人精神状态的判断。对于年龄李非从不在意,也从未刻意打听过哪个人的年纪。说到底,一个人智慧的多寡,寿命的长短,性格的好赖,成就的大小,都不与实际年龄存在必然的联系。

李非刚来公司就认识了大师傅,餐饮公司的营销工作常常要跟后厨打交道,一来二去便很快就混熟了。大师傅一说起烧饭做菜就口水泛滥,如同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激起重重白沫,又好像一个急着把满肚子学问往外倒的老学究,理论和实操都讲得头头是道。虽不见得句句是至理,但那口若悬河、诲人不倦的认真架势令人无法不被他折服。

大师傅讲起拿手菜来更是绘声绘色,眉飞色舞的表情常常惹得旁人止不住发笑,这与他骂徒弟的样子简直判若两人。

大师傅骂徒弟的场景颇具喜感,只见他伸出红润油亮的食指,一会儿指指砧板,一会儿点点锅灶,一会儿又直戳徒弟们压得不能再低的脑门,左脚一挪右脚一靠,右脚一挪左脚一靠,身体跟着脚,脚跟着手指,圆润的身子随着双脚左右转动,两瓣嘴唇快速地一张一合,直骂到口水干涸、嗓子冒烟才肯停下来喝口水喘一喘,骂得徒弟们是一字都不敢辩,只会连连点头称是,好似一出剧情激烈的木偶戏。

这年头不比老底子,年轻徒弟比老师傅金贵,动不动要骂娘走人。大师傅的徒弟们之所以敬他听他,全因大师傅骂归骂,教得时候可一点也不含糊,大师傅真是把自己的看家本事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徒弟们,骂得越狠,教得也越诚恳。大师傅是有真本事的好厨子,即便当了总厨也从不废学,烹饪杂志天天不离手。正因真金不怕火炼,大师傅总能骂到点子上,骂得徒弟们心服口服。大师傅说,徒弟们服他那是他真的对他们比亲爹还亲,而他之所以不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是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逼自己不断学习新本领。

大师傅好学,便偏爱好学的人,李非也好学,于是李非成了大师傅“寄养”在营销部的门外徒弟,大师傅借着工作之便传授了李非不少厨师秘笈。大师傅的话汇集起来像一本信手拈来的烹饪宝典,也像一篇诱人垂涎的写食散文。

大师傅说,太阳是天底下最一流的厨师,再平淡的东西只要往太阳底下一放,就会激发出一缕缕令人咋舌的香气。说这话时,大师傅抓起一把晒干的莴笋片放到李非手心,“唔,确实比新鲜莴笋更香——”,“当季的新鲜莴笋晾晒后泡发,放几片金华火腿炒两下再煨”,晒过的莴笋片不仅带有干货特有的日晒香气,还吸饱了火腿的鲜汁,火腿一下就成了陪衬,一道普普通通的炒莴笋竟会如此鲜美!人间至味不过荤汁素菜!

不过,这类菜绝不可能被列入浙方的门市菜单,因为普通食客认料不认味,有肉就是荤,没肉就是素,因此大师傅只在私宴上做。所谓私宴,价位自然要高一些,菜单由大师傅拟定,不讲究排场,也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噱头,只不过从腌菜、腊味到酒水、面点再到吊鲜的调料都是大师傅亲手制作。家宴的菜品,大厨的手艺,便是浙方私宴的价值所在。

除了亲自掌勺私宴,大师傅还负责浙方的原材料品控。为了让客人们点的菜更符合自己的口味,浙方将每一道菜的用料和风味特点都详细列在电子菜单的详情页中。此外,浙方还设有一个专门用于品牌宣传的媒体账号。一次拍摄视频时,李非问大师傅:“要是客人都会做了就不来店里吃了怎么办?”大师傅听后自信满满地憨笑起来,“来吃饭的客人,有的是不会做,有的是嫌麻烦,有的是没空做。用不着担心客人会不会做,只要做的饭菜客人想吃就行了。再说了——”大师傅止住话头,眉毛往上一抬,有些傲气地说道,“做法能学,手艺全靠练!这可不是谁都练得成的。就像这道冬菜蒸笋干,”大师傅从筷筒里拔出一双筷子,右臂支肘,左臂紧贴着前胸俯下身,从油汪汪的菜盘里夹起一筷子冬菜,凑近鼻子深嗅一口,一番品味后将筷子递给李非,然后蹲下身,从台面下的储物柜里掏出一把梅干菜摊在手心,慢悠悠地说道:“能不能弄来上好的食材也是一种本事。同一种做法最考验食材!”大师傅见李非放下筷子,立马将梅干菜递了过去,“好食材,有钱不一定买得到。”李非一边嗅着手中的菜,一边抬眼询问,大师傅解释道:“好食材是比较出来的,好吃的、难吃的全要吃吃看。没比较过,就不知道什么叫真的好吃。”李非认同道:“这个我懂,就像没看过好书,就不知道烂书差在哪里。”

然而,这些让大师傅引以为傲的好食材却在日后成了阻碍浙方走向规模化发展的限制条件。一旦原材料供应无法跟上门店数量快速增长的扩张速度,口碑下滑便是品牌发展面临的第一个成长危机。

等待的时间在胡思乱想中很快就过去了,周围又安静下来,李非将思绪拉回到拍摄现场,“再补几个成品镜头就完成今天的任务了”她暗自心想。场上的摄制人员已经在做收尾的准备了,李非拿出手机查看消息,领导没有发来新的工作指示,倒是部门小群的头像上有一条新消息提示。李非点开聊天群一看,“今天下班后部门聚餐,老大请客!!!”消息是同部门的龚家珩发的。

营销部一共四个人,除了“老大”程经理和李非是正式员工,还有两位实习生,都是S省工业大学食品安全专业的大三学生,其中一人便是龚家珩。龚家珩成天顶着一头酷似贵宾犬的波浪卷,发质如同打在洗发水瓶上的广告词,丰盈、蓬松、柔顺、有光泽。龚家珩爱笑,逢人便露出一口板正白亮的麻将牙,浑身散发着潇洒不羁的少年气质。另一位是女生,名叫陈悦,个子小小的,白白净净,看上去有点弱不禁风,实际上力气不小,做起事来总是一丝不苟。

龚家珩喜欢陈悦,一路从学校追到公司,开会时也时常偷瞄几眼。而陈悦却对此不置可否,既没有直截了当地拒绝,也从未作出积极回应。

下班时间已经过了,龚家珩早就做好了下班准备,李非也关上了电脑,陈悦还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营销部办公室是和行政部共用的,部门内部交流有时并不是很方便,程经理看了眼时间,在部门群里发了条消息:“大家下班吧,一会儿停车场碰头。”龚家珩率先走出办公室,陈悦也合上笔记本跟在李非后头出了门,三人走到停车场等了一会儿,程经理才匆匆赶到。

“我开一辆,你们谁跟我走?”程经理爽气地问道。

龚家珩看了看面无表情的陈悦,又看了看一脸期待的程经理,有点犹豫地说道:“要不我坐程哥的车吧。”

“我也开车了。”

“那我跟李非姐一起走。”

“行,去人民路上那家羊蝎子火锅。”

“好的。一会儿见。”李非领着陈悦上了车。

人民路是一条餐饮繁荣的小街,约7米宽的马路中间划了一条孤零零的车道分界线,路两边没有停车位,就是有也很难找到空位。开车来这里吃饭得先把车子停到附近小区再走回来。公司跟人民路离得不远,两人在车里没聊几句就到了。

“你在这儿下吧,我去停车。”李非看到火锅店就在不远处,她紧握方向盘,盯着打双跳的前车快语道。

“我跟你一起去吧。”陈悦执意同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