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陈昭的建议(1 / 2)

当得到章邯亲卫的通知,陈昭便赶去城墙之上。

“见过章将军。”陈昭行礼。

章邯手扶城垛,远眺道:“陈庶长过来看看。”

陈昭闻言,凑近几步,站在章邯身侧。

这里是观测城外楚军动向的最佳位置之一,哪怕不能将敌营的全部动静都看得一清二楚,但可以对具体的动向进行观察。

陈昭微眯双眼道:“这些逆贼,看上去似要撤走了。”

原本赶造为半成品的攻城器械,正被楚军随意搁置,而运粮车上虽然盖着厚布,轮子略有下陷,想必是装满了重物,而那些士卒大多处于忙碌的状态,和普通的扎营有所区别。

通过这般情况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城外的楚军大概率打算撤了。

章邯对于这个答案并不诧异,颔首道:“陈庶长分析得不错,城外这些逆贼确实打算撤了,濮阳之围将要解决了啊。”

他略微低头,似在沉吟思索。

陈昭不动声色,静静看着章邯表演。

濮阳之围解开之后,就代表章邯不需要援兵了吗?

恰恰相反。

单靠城内这些败军,进行休整,想要恢复战力,至少得等上两三个月。

章邯若有进取心的话,这个时候他更需要补充士卒,以增加军队战力的恢复速度,然后再寻找机会,与楚军正面战上一场。

历史上的章邯就是这么做的,然后在定陶将项梁打得大败。

自己的出现,没道理会改变他的整体思路。

见陈昭没有回答,章邯一愣,难不成是自己的暗示太不明显了吗?

于是他接着道:“濮阳之围解决,李太守那边的援助嘛,似乎就没有那么重要了。不过李太守率军来援的话,我仍然心怀感激,到时候我们可以在其他的地方与逆贼交战,将他们击破剿灭。”

他原本想着陈昭露出焦急的神态,自己就可以提出更多要求,借机要挟。

不料陈昭平静如常,于是章邯只能话锋一转,把后半段话语更改,让李由与自己合兵即可。

毕竟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得兵力上的补充。

陈昭笑了笑,点头应道:“章将军的要求非常合理,我会如实回去禀报的。”

只要章邯没有明着拒绝之前答应下来的事,就不用出声拉扯,否则反倒容易坏事。

至于李由之后率军前来的事宜,自己就没必要操心了。

在这一方面没讨到好,章邯深吸口气,缓声问道:“陈庶长前些时日勇猛冲杀进敌营之中,不知能否来一次衔尾而击,在逆贼撤离后出城,进行突袭,进一步削弱他们的斗志。”

他这番提议和副将之前的想法有所不同,拥有一定的可行性。

在楚军尚未撤走的时候就出城,无疑会被迅速发现,反戈一击,但章邯的想法是等楚军撤离一段时间,陈昭再率军去前去偷袭。

由于携带辎重,楚人的行军速度肯定比不上轻装上阵的秦兵。

而且离开濮阳城下,到了不熟悉的地界,楚军的警戒难度和警惕性,肯定都会下降。

这样的情况,必然又会提高陈昭突袭成功的概率。

陈昭摸了摸下巴,没有立刻答应章邯的提议。

毕竟对方属于“甲方”,只用动动嘴皮子,提出要求无论多么离谱,仅仅需要提出即可。

但作为执行者,陈昭就不能一拍脑袋,直接答应下来。

到时候需要率兵厮杀的人是自己,直面楚军刀锋的人也是自己。

细细思索,陈昭觉得章邯提议完全具有可行性。

在中原地带,楚人并未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盘,也就是没有根据地。

无论是东郡、河内郡还是砀郡,并不怎么待见楚军,而他们根基深厚的地盘,在会稽郡、九江郡以及泗水郡那片地方。

楚人在不熟悉的地方作战,加上陈昭又是率军突袭,大概率能袭击成功。

当然,哪怕可以获得成功,但最后能获得多大的战果,那就不好说了。

楚军好歹有将近十万人,

哪怕张辽率领八百骑在合肥打赢了孙权,那也没有做到歼灭,绝大部分兵马都让跑了回去。

不过陈昭最关注的点,在于自己可以在其中获得什么利益。

哪怕用五百人换掉楚军一万人,可结果是陈昭单骑走免,亲信损失殆尽,那对于陈昭来说,也不是场胜利。

他抬起头道:“章将军,我愿意率军衔尾而击,只不过我的部下在入城一战中,损伤极多,而且我麾下不过寥寥几百人,想要进行这种追击战,有心无力。”

陈昭看似同意,其实是在提条件。

不过区别于他在三川郡向李由提要求时,可以直接摆明了要带多少士卒、多少战车,自己和章邯的关系没有那么亲近,所以是让章邯来报出条件。

如果提供的兵马太少,那自己肯定不愿意率军冒险。

章邯闻言,思忖片刻道:“你觉得三千士卒,一百辆战车,足够吗?”

陈昭想了想,接话道:“如果给我三千甲士,那我有更合适的方案,与其冒着风险去追击从濮阳城下撤逃的逆贼,不如去袭击驻扎在白马津的逆贼。”

章邯问道:“白马津的逆贼?”

白马津这处重要的渡口,他自然是知道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