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夭寿啦,太祖的铁牌被 42(1 / 2)

【朱祁镇出生于宣德二年,即明宣宗朱瞻基登基的第二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一个儿子,然而他出生的时候还不是嫡子。这得从他的母亲孙氏说起。】

【永乐十五年,朱瞻基已经成年,明成祖朱棣下令为他的好圣孙朱瞻基选妃,因为朱棣的皇后徐氏已经去世,所以选妃的事就由太子妃张氏(明仁宗朱高炽的妻子)来操持。张氏精心挑选,选出了山东胡氏和河南孙氏两位女子。】

【据司天监向朱棣汇报,皇后应该是山东人。于是,朱棣便将胡氏封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则被封为皇太孙嫔。尽管朱瞻基在永乐朝做了7年皇太孙、1年皇太子,但他只有三个女儿,其中胡氏生了两个,孙氏生了一个。】

【直到朱瞻基登基两年后,孙氏诞下一子,此子便是朱祁镇。朱瞻基很高兴终于有了儿子。然而,皇后胡氏喜欢劝谏朱瞻基,而孙贵妃则非常有吸引力。

尽管母亲张氏和“三杨”等内阁反对,但朱瞻基还是决定废掉结发妻子胡皇后,另立孙贵妃为皇后。而朱祁镇也因此从庶长子变成了嫡长子。】

【在宣德三年的二月,朱祁镇被册封为皇太子,当时他还不满四个月,成为了大明朝最年幼的皇太子。朱瞻基非常关心朱祁镇的成长,他不仅请来了杨士奇等内阁名臣为朱祁镇授课,还为他挑选了一个陪伴者——王振。

据《明史·宦官传》记载,王振是蔚州人,年轻时就进入了内书堂,曾经侍奉英宗东宫为局郎。由于朱瞻基对朱祁镇管束严格,而王振擅长讨好朱祁镇,所以朱祁镇年幼时就对王振产生了依赖。】

【但是朱瞻基万万没有想到,他精心为自己的好儿子朱祁镇挑选的大伴王振竟然会是朱祁镇这个大明掘墓人手中的铲子。】

【宣德十年正月初一,病入膏肓的宣宗朱瞻基命群臣免朝贺,并让他们到东宫文华殿朝拜朱祁镇。?两天后,他就在乾清宫驾崩,遗诏传位皇太子。但朱祁镇虚岁九岁(实际年龄只有7岁多),无法处理政务,因此他在遗诏中要求“国家重务皆白皇太后(诚孝张皇后)、皇后(孝恭孙皇后),然后施行”。】

【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朱瞻基临终前的那晚,月亮如初挂,但缺月似乎预示着宣宗的遗憾。带着深深的悲痛,朱瞻基还请来了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五位老臣辅佐朱祁镇。】

【朱祁镇即位初期,明朝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的掌控,外有“三杨”内阁的高效运作,尽管与蒙古鞑靼交战,但还是维持了“仁宣之治”的繁荣。

七年之后,朱祁镇在16岁时迎娶了钱皇后,太皇太后张氏离世,王振的权力开始扩张,随着“三杨”的去世,正统后期的明朝被宦官主导,内阁和清流普遍受到压制。】

【然而,朱祁镇虽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熟知历史,但他放任了宦官干政的行为,最终只能承受后果。

同时,明英宗朱祁镇在正统后期试图通过两件事来证明自己,一是通过掌控“宦权”来平衡“臣权”,二是展示自己的军事能力。】

【明朝初期,朱元璋深刻吸取汉唐经验,明确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并在宫门口树立铁牌。虽然明朝第一位重用宦官的皇帝是朱棣,但真正让宦官参与朝堂决策的皇帝是明宣宗朱瞻基,他完善了内阁制度,并设立了内阁“批红”制度,赋予了司礼监权力。

然而,明宣宗时期的宦官总体仍能受到控制。】

【但是大明朝的转折点来了!】

画面中,只见一个宦官身后跟着几人走到了朱元璋树立的铁牌前。

此人便是王振。

看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个铁牌,王振直接说了一句:“给咱家砸了它。”

“干爹,这是太祖皇帝陛下立下的规矩啊。孩儿不敢!”

一个太监咽了一口口水,声音颤抖的说道。

“哼,太祖皇帝在哪里呢?你们谁看见了?砸,给咱家砸了,要不然你们都给咱家滚出去。”

王振脸色不善的看向了身后的几人。

只听“咚咚咚”几声过后,这块树立了数十年的铁牌便轰然倒地,随后被几人抬走扔到了乱木丛中。

“现在咱家就是要干预政事,太祖太宗皇帝也挡不住,我说的。”

王振大笑几声过后,转身向着宫中走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