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1 / 2)

要不是老太太那么做,嫡母也不可能给自己请那么好的先生。

贾探春知道感恩,特别是在她接触的女子多了之后。没有待在荣国府,没有一直待在家里,外出赴宴之后,她才知道嫡女和庶女之间的差别有多么大。

而当初在荣国府的时候,因为她跟贾迎春都是庶女,贾元春又嫁的早,她们都跟在贾老夫人身边,也就没有感觉多不同。只有走出去之后,才发现有多不同。

泰安郡主是她们的堂妹,对她们倒是不错,也让她们感觉不出太大的差别。但是泰安郡主对别的庶女和嫡女,那是分得特别开,态度也不大一样。

因此,贾探春不能说没有老太太,她也能走到这一步,那都是假的。要是没有老太太的重视,她根本就不可能读那么多书,嫡母可是出生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王家。

嫡母自己都没有读那么多的书,又怎么可能让庶女读那么多书。

随着贾探春长大,她看得就越发明白,她就只是庶女,不是嫡女,不能因为多读了几本书就忘了自己的身份。

等到第二天,贾探春就去了荣国府,到了荣庆堂见了贾老夫人。

因为贾迎春已经出嫁了,老太太又不喜欢史湘云,也就王熙凤多带着孩子过来,只有在这时候会热闹一些。至于妙玉,过来的次数就更少了,妙玉本身就是寄居在府上,跟府上的人的关系都比较淡,甚至陌生。

贾探春告知贾老夫人,她考上女子学堂了。贾老夫人听后,自是十分欢喜,还让鸳鸯从库中拿了些东西送给贾探春。

“不错。”贾老夫人拉着贾探春的手,“你嫡母在西北,是回不来的。你那个亲娘也是靠不住的,还是得靠你自己,在女子学院用功些,争取做个女官。”

贾老夫人不认为贾探春就应该等着嫁人,林黛玉在女部当官,但是林黛玉是她的外孙女,不是孙女,她还是希望亲孙女有能考上的。而贾元春因为一些事情不大方便,后面又没有去考女部,没有去做女官。

不是刘家那边不支持贾元春,刘家人也是乐意支持她去的。只是贾元春去考女部的时候,她儿子发烧了,她便没有去,得紧着儿子。

贾元春琢磨着她夫家已经有人在当官,娘家也有,又因为她的亲生母亲放印子钱。她倒不如先不去考,再等些时日。

因此,在贾探春考上女子学院的时候,贾老夫人非常高兴。

“大姐更厉害。”贾探春一直认为她大姐贾元春会去考女部,之前也听闻贾元春要去,可惜后面又没去成。

自己是没考上女部,而她大姐是没去考。贾探春心想自己是不必上贾元春的,这一位原本要送进宫的,后面被赐婚,才没进宫。

“她那边不大方便。”贾老夫人想到贾元春的那些事情,便想这个孙女还是得先顾好小家。虽然说贾元春的夫君现在也没养妾室什么的,贾元春又生有儿子,但还是多顾着一点家比较好。

刘家人当初便认为贾元春心高气傲,贾老夫人也认为她如此。要是贾元春去女部当官,忽略了家人,只怕更不好。

在这个时候,贾元春还是多照顾孩子,顾好家吧。女子当官没有那么容易,别为了一个官职,就让夫家又有意见。那一次,贾元春要是去科考了,孩子却发烧了,好在她选择了孩子。

贾老夫人想到贾元春错过女部科考,不觉得不可惜,这正好让刘家人知道贾元春多么在乎孩子,不可能为了当女官就忽略家人。主要是贾元春以前做了许多让刘家认为她看不上他们的事情,所以现在更不能让刘家人认为她更在乎女官的位置。

“孩子大了,家里有人照顾……”

“没有那么简单。”贾老夫人打断贾探春的话,“等你以后嫁人了,就知道这里面还涉及很多问题。”

贾老夫人没有多说,这种事情还是得他们自己去经历,才能了解。否则都是别人说的,他们也不了解是怎么样的,还认为没有那么艰难。事实上,事情比说的还要复杂。

“探春妹妹果然还在这儿。”就在这时,王熙凤笑着从外面走进来,后头的巧姐儿也跟着进来。

巧姐儿的年纪不大,却也有五六岁,说话也利索,上前就甜甜地叫着贾老夫人,“老祖宗。”

“姑姑。”巧姐儿转头又叫了贾探春,“恭喜姑姑。”

贾探春瞧着巧姐儿脸上的笑容,也跟着笑,“我们的巧姐又高了不少,这头上的珍珠不会是你泰安姑姑送的吧?”

“泰安姑姑送我的。”巧姐儿点点头,“串起来的。”

“瞧着她还不大,便没让她动那些一颗颗的珍珠。”王熙凤笑着道,“就怕她不小心塞嘴里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