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1 / 2)

  “好啊,多谢娘娘。”王臻华自然笑纳。

  “昨儿个邻家姜娘子来上门拜访,知道婧娘跟陈家的亲事告吹后,还挺热心地说要给婧娘介绍人家呢……”李氏坐在王臻华身边,絮絮说道。

  “爹爹的丧事刚办完,大娘恐怕要等上一年才能说亲了。”王臻华舀起一块南瓜,轻轻一咬,入口香滑软甜,让她不禁眯了眯眼,李氏熬羹汤的手艺确实堪称一绝。

  “婧娘年纪还小,等上一年也还来得及。”话虽这么说,但李氏还是叹了口气,丧父长女日后要寻门好亲只怕不容易,不过再发愁也是一年后该操心的事了,她将注意转到儿子身上,“臻华,你以往读书都由你爹爹教导,如今他过世了,你总不能就凭自学……”

  “娘娘这话倒是提醒我了。” 王臻华不由停下舀汤的手,慢慢露出一个笑容来,“我这样闭门造车,既耽误时间,又浪费精力,真是天字第一号的蠢材。”

  作者有话要说:  

  ☆、第六章

  去书院读书和请先生单独授课,两种方法各有利弊。

  吃小灶固然全面具体有针对性,但目前王昱不在了,李氏的人脉都在后宅妇人里打转,要寻一个博学大儒来当她的授业讲师,难度实在不低。

  去书院读书,王臻华最怕的一点是跟别人混住。

  祝英台是碰上一个超级粗线条的梁山伯当舍友,才没有在三年求学中暴露女儿身份,王臻华能不能有这个好运气就说不定了。

  当然,去书院读书的好处也是现成的。一来前世上了十几年学,王臻华更熟悉这种教学模式;二来书院结识的同窗好友,是她在守孝期间所能结识的唯一人脉。

  “汴梁哪个书院比较好?”王臻华问道。

  “除了国子监,汴梁城里大大小小的书院有十几个,其中最闻名的就是白羽书院和明山书院。”李氏对这个也算了解一二,平日交际时,很多夫人都会提到自家子侄在哪读书,“不过这两家书院的入学考试很难,去报名的十之七八都要刷下来,只有一小部分顶尖的能入学。”

  “考试很难?”王臻华嘴里有点发苦。

  “你爹中秋时不就说过吗?以我儿的程度,足以应付那些书院的入学考试了。”李氏对王臻华很有信心,一点都不担心这个,“其实最好的应该是国子监,但那里名额有限,你爹在或许还能活动活动,给你弄个名额,如今……咱们也只能瞄准其他书院了。”

  王臻华随手翻了一下桌上的书,原主已经学到《中庸》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