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援艺17(1 / 2)

“艺多不压身”,多学点东西总是好的。

教的人一直想倾囊相授,学的人也渴望学有所成。但也会有并不能如人所愿的时候。额外的因素会让知识、技术的传播过程横生枝节、举步维艰。

桂爹一直想将他师承李家四爹的《蛇水》传授给儿子们。哪怕就是其中一个也好啊!可这件事却经历过一波三折,最终留下个遗憾的结果。

桂爹《蛇水》的名声是越来越大了。

知道的人越多,请他医治毒蛇咬伤的人就多;被医好的人一多,推荐他的人就更多。季春开始到仲秋,一年中差不多有一半的日子,随时都有人来请他去医治毒蛇咬伤。

主要的原因不是毒蛇多了,也不是人们过日子没有以前小心了。要说桂爹《蛇水》的技艺更高了吧,似乎也不成立:以前他医蛇咬伤,可一样是从没出过问题。多少厉害的主都是他医治好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在岛上有了个固定的窝。后来紧接着进了国营单位,到处跑的机会更少了,人们要找到他就容易些。

加上矮围子建成后,人们可以通过垸堤从旱路来找他。岸上的居民有船的不多,以前要找桂爹可不那么容易呢。

桂爹在出诊时会有意带上儿子。两个大一点的儿手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捕猎上了,需要他们多帮衬家里的生计。带小儿子再春出诊的机会就更多一些。

这孩子也是,好像对随父亲出诊蛮有兴趣的。小家伙也许是对其他的活计还不怎么帮得上手吧。

师傅李四爹具有浓厚的江湖义气。却也有些职业人士的做派,行事为人就夹杂些生计因素进去。他教徒弟有一条规矩,叫做“无钱法不灵”。就是干什么都好,必得有物质或金钱的交换。当然,他也强调自己:“并不爱钱。那也不过是师承而已。”

到了桂爹这里就有些难办了。毕竟他有自己的主业,拿着国家的工资。出诊根本连副业都算不上,纯粹就是一种急人所难的行为。

细究起来,这也是有那么多人请他的潜在原因之一了。他医治毒蛇咬伤不收钱,从不收钱。但总不能把师傅的传承给弄丢了。折冲的办法是,让事主家煮一碗鸡蛋茶。

湖南人热情好客,对请回来的师傅就更加了。

去过的人都知道:进门第一杯是清茶;接着是芝麻、黄豆、姜丝茶;这时荔枝、桂圆、红枣加甜酒水煮鸡蛋也上来了;有的地方还要再上一碗擂茶。这样,客人上到饭桌,已基本吃不下什么东西了。

这一碗鸡蛋茶也是桂爹替事主家考虑好的。事主家既然摊上事了,哪有心思将客人照顾得诸般周到?但煮茶又是必需的礼节,就将它们几合一了。他提出只煮鸡蛋花汤,既尊重了师承,又不给主家增加负担。

但别人可不敢这么想。对待大师傅怎能就那么敷衍了呢?鸡蛋花汤都变成了煮鸡蛋。家里没有现成的,去借也要借回来。而且是大人、孩子各煮两个。

桂爹将自己碗里的鸡蛋让给再春,再春就将给他的两个鸡蛋揣衣兜里。这不能说是再春随父亲行医的积极性的源泉,但至少也是一种重要的鼓励吧。

再春的职责是替父亲提着装中草药的布袋。

别看那是件简单的事。他得熟悉父亲所用的全部草药。干草药经常要到野外去采集以补充储备;外敷的草药一般用新鲜的,就得现采现用。

他下半年就小学二年级了。做这件事情已能井井有条,关键还是有人在一旁细心教导。

常用的草药不下几十种。其中,最常用必备的也有一、二十种。有青蛇藤、南蛇藤、蒲公英、鱼腥草、半边莲、淡竹叶、蛇不过、羊角拗、石菖蒲等等。哪些用根哪些用茎叶;哪些用来清洗伤口,哪些内服哪些外敷;哪些长在水里哪些又长在田间坎埂;哪些随采随用哪些还要经过加工炮制;药性哪些平和用量不限,哪些威猛需要节制……

对草药的所有性状、功用,再春都一一记在心里。好多时在出诊现场,再春不需父亲提示,已能准确递给他要用的药。

桂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这小子应该是棵学《蛇水》的好苗。

信不信都好,周围的人都坚信像《蛇水》这类事情技术是次要的,关键还看师承。你用药用得再好,那都只能起辅助作用。人们敬重和推崇的是冥冥之中玄而又玄的部分。而获得这种能力必然靠师承。符箓、法水没有师承,难道能靠自己创造?

一天没有举行仪式,就一天没有入师门。没有入师门,就只能是门外汉。

桂爹考虑:“是该让儿子拜入师门的时候了。”师傅——师父,他可要充当这名副其实的亦师亦父呢。

再春受到鼓励,不但在采药、制药上狠下功夫,还将各种药材连株挖回来种在菜园子的土坎边上。当时大都能活下来,但一场大水后,又几乎荡然无存了。只有那鱼腥草,本来喜欢生长在田边,现在就更加茂盛了。一丛丛的,繁殖多了,就挖出来洗净凉拌当小菜。

矮围子建成后,不但给进出小岛的人们以方便,也同样给了那些靠陆地通行的其他动物们方便。

小黄就凭空多出来不少同类朋友。夏季岛上的蛇也多了不少。蛇多起来,还因为垸堤大部分时间将湖水堵在外面。岛的面积就不知大了多少倍?种植的作物又养育出大量的蛙、鼠等,吸引着蛇来捕食。树木长大,建筑物增加,为蛇提供了更好的栖身之所。

蛇多,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给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太多的负面影响。因为他们总是设法躲着人的。好处倒有不少,最大的好处当然是捕捉老鼠。

洞庭湖的老鼠又大又多,有的时候会达到令人恐怖的程度。桂爹就因为岛上老鼠多,而专门带回过蛇来放养。

有一年他在外湖打鱼,碰到一条小手臂粗的菜花蛇。那是锦蛇的一种。他逮住带回来,原来是放到自己家的阁楼上了。但它并不拘泥于住在阁楼上,有时也到附近周围遛遛弯儿。

大蛇前几天被晓春和再春玩耍时刚好撞见,逃进场部砖墙的斗孔。

斗孔一个连一个,四通八达,宽敞阴凉,最适合蛇居住了。

小兄弟却不肯让蛇溜了,两人在后面死死拽住蛇的尾巴。还在那里大声呼喊起来。

喊声惊动了知青,围过来要拆墙逮蛇。那后果可想而知。他们是敢、能、想把所有有肉的东西都放进肚子里去的。

桂爹及时赶到,说那蛇是自己前些年带回来抓老鼠的。并让儿子们赶快松手。知青们不服气也只能放在心里。老头子说是他养的就只能是他养的了。这一点他们不相信还真不行。

蛇的小命是逃出生天了。但孩子们对蛇的了解还真的需要增进呢。

蛇有没有毒?该不该捕捉?怎样去捕捉?所有这些孩子们都不懂。像今天这样,菜花蛇对人有益无害,就不应该随便捕捉。

而且,这样去捉蛇,就是扯断了蛇尾,也是拉不出来的。蛇进洞了再扯它尾巴,它会将全身的鳞片张开来,死死撑住洞壁。谚语说:“牛过田基扯尾巴——拉不回头。”蛇进了洞也是这样啊。

再者,在野外如果遇上毒蛇,随便捕捉可能就有危险了。

这次矮围子的倒口修好仅三个月,七月份洪水季一来又倒了。大家都觉得正常不过的事,自己再有想法也会逐渐接受和认同。

桂爹正是这样想的,就抓紧收拾自家屋里的东西。大多数时候“各人自扫门前雪”确实是必须的。难不成次次都寄希望人家帮你扫。

桂爹在横屋外搭了个坡檐子权当猪舍。卫生肯定是不卫生,但农村自家养猪差不多都这样。从灶屋送猪食去喂猪方便啊。

前面说过,桂爹家的墙有木板的,也有芦苇的。后来为了防风保暖,最外面一圈有的改成了泥砖墙。特别是靠猪舍这一扇,除了保暖,还为了可靠地隔开猪舍散发出来的异味。

洪水一来,泥砖墙就靠不住了,必须提前拆掉。让它受水泡太久倒下来,可能伤及其他东西,特别是房屋的柱子。洪水己经漫过地基进屋,拆泥墙势在必行。

桂爹爬上墙动手拆之前,还盯着那扇墙仔细看了好久。灶围子后面的那一片颜色明显不同,砖的规格也宽了不少。

这扇墙是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彻的,那是洪水刚退去不久。砖墙砌好后,长春为了美观整洁,又用谷壳子和田泥抹到墙上。“他是孩子们中特别喜欢干净整洁的那一个,有的方面甚至胜过几个女姊妹呢。”桂爹感慨地想。

就是那天晚上,长春想一次过把靠灶屋一侧的墙泥都抹完,就让再春住举着煤油灯在一边照明。泥砖吸水后,再重压下开始变形。等整扇砖墙向他们哥俩倾斜过来时,一切都晚了。长春招呼身后的弟弟赶快躲,自己则奋不顾身出死力顶住前面那片砖墙。

砖墙的其余部分轰然倒地。灶围子后面那一段却被长春死死顶着,还立在原地。既然它不倒了,也就用不着拆掉,重新把己经倒指的那一段砌好就行。

泥砖匣子是从岸上借来的。这次借的和上次用过的窄了不少,用它打的砖砌墙,和原来留下的那一段产生一个明显的接口。两次和出的泥巴也有明显色泽差异。

桂爹感概道:“这孩子遇事冷静,有担当!现在又读上高中,自己可以放心了。”

他才想过大儿子,思绪一转又想起小儿子:“这小家伙也真是的,刚一出世就那样。好在他奶奶说他将来有大造化!吃蚕豆中毒差点就没了,后来又被自己扔在了冰面上差点不见。这次,那么高的土砖墙砸下来,要不是他大哥拿命来护着,这么小点孩子,被砖砸中说没了就没了。”

“都说‘爹一满崽,爷一长孙’,自己可从没对这个满崽特别偏爱。‘手掌手背都是肉’,做父母的又怎么会偏心?只是这家伙命里还真有些不同,是好是坏也难意料。要真像他奶奶说的才好嘞。早点把《蛇水》交给他,也好有一技傍身。别说是靠它维持生计,能拿来防身也是好的呀。”桂爹就这样在那里神猜默念了好久,才爬上墙头开始拆起土砖墙来。

土砖是当时乡下建房用的主要材料。将田泥翻过来,和进稻草反复踩踏。有耕牛时就牵着耕牛一起踏。和均匀结实了,选一块平地,摆好砖匣子,将和好的稀泥倒进去,踩紧实,刮平表面。提起泥砖匣子再做下一块。

趁着泥砖干透之前,将它扳起竖立,用窝锹削平底边和四周。

因泥砖干燥过程中不断收缩,砖面会向下塌陷成一个周围浅中间深的窝窝。砌砖时统一将砖窝扣向下面。这样,一面砖墙里就有一排排整齐的砖窝窝。砌墙时还会在砖和砖之间抹少量搓熟的泥浆粘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