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要不,还是改一哈?81(1 / 2)

田地分到手,还有一个事情,那些原本种植在地里面的庄稼,能收的,必须得收起来,按照之前的规矩,按工分给分了。

接连三个月的雨水,连出去跑江湖的人都早早地回来,就不是能找到活计做工赚钱的时候,倒是方便结算。

地里能收起来的,也就地里那点红苕了。

全村老小齐上阵,花了三天时间,将地里的红苕藤割了,刨出红苕,红苕能做粮食,苕藤可以用来喂猪,还得在补种的时候用来扦插,两样东西,都是需要分配的。

陈安和冯丽荣没有公分,分到的也就是陈子谦和耿玉莲那一部分,数量不多。

至于水田里的稻谷,几乎都是瘪的,徒有一堆草。

旱地里的苞谷,要么被风吹断,要么就是水土稀烂站不住根脚,就没几棵还能好好站着的。

所有人都在忙着进行补种。

红苕还能抓紧时间,来一次秋栽,在下霜的时候能收上一波,另外能种的,还有萝卜、小麦、南瓜、油菜之类。

陈安家里,稻田里的水被放干,准备将稻子割掉,晾晒几天,用牛翻好土用来种油菜。

而在坡上的那两块瘦地里稀稀拉拉蔫黄的包谷也全都被砍掉,送去喂养圈里的羊和牛,准备将地翻出来以后,一块种红苕,一块撒麦子。

别看着有十多亩的旱地,但那产量实在感人。

这地是前两年才开的荒地,也就第一年的时候还有一层土肥,情况稍微好点。

但那点肥力被一茬庄稼吸收,随后两年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去年收到的粮食,用牛车拉了五车,就把那些掰下来的包谷给拉完。

十多亩地,就这么点产量,听着很不可思议。

但只要知道那些包谷,有很大一部分,茎秆撑死只能长到大拇指那么粗一点,挂的玉米棒子,很多比拳头还小,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儿了。

撕掉苞谷外壳,里面就稀稀拉拉的几颗苞谷籽,有的甚至就是没有苞谷籽的光杆司令。

前几年的时候,黑老鸹杨连德一帮子人领着人就是这么干的,没有足够的农家肥料,就玩广种薄收的法子。

新开一片荒地,种上两年,粮食不成气候了,就另外开一片,让这些地荒着,长上两年草,再次犁出来,将里面的杂草和周边收拢的枯枝腐叶堆在里面,放把火一烧,借着这点草木灰,又再种上一年。

而这些产量极其低下的土地,那也是属于分配行列之中。

村里人都清楚这情况,宁愿选择壮地,哪怕分到的面积一个人也就一亩多点也无所谓,都不愿分到这种一个人能有三四亩的地块。

只因为这样的地种起来完全是吃力不讨好,付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收成还远远不及壮地。

这也是村里人见到陈安家分到那么一大片旱地,非但不眼红,还觉得陈安倒霉的原因。

但陈安很无所谓,因为他能看得更长远。

家里养了牛羊和猪,这些农家肥到时候送往地里面,再从山上花些力气,多弄些腐殖土下来放在地里,哪怕没有化肥,养上三年,这地就熟了,产量会变高,到时候就是大收获的时候。

还有,就在这地块上面,还有一片草坡,他盘算着等庄稼补种上,就将这片草坡开荒成地,估计又能扩出四五亩的样子。

这地方向阳,面积也够大,除了种粮食,还能干其他的种养殖,有的是利用价值,他只嫌弃还不够多。

至于人吃的粮食,盘龙湾下游弯拐处的那片以前河流冲淤出来的地方,河流改道后下切,成了高地。

以前没有利用价值,现在就不一样了。

只要收拾一下,挖沟从上游引来河水,就能变成三亩多的水田,单是里面产的大米,就足以满足自己一家人的口粮了。

陈平在茶厂上班,他们家没有买牛,指着陈安买下的水牛耕作,瞿冬萍也就领着两个孩子,先来帮陈安家补种。

耿玉莲则是留在家里管着牲口,照顾冯丽荣。

整整七天,早出晚归的忙活,陈安家的地块终于补种完毕。

瞿冬萍挑选的地块,都是好田好地,他们家四口人,分到五亩的样子,几人齐上,也就三天时间就完成了补种。

别的人家,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操作。

对于一些家里边除了猪和鸡,再没别的牲畜的人家,那些稻草和青苞谷草就没什么用处了,砍掉后扔到地外边,但这些对于陈安家里来说,可都是喂牛羊的好东西。

跟那些不要的人家打了招呼,父子两人白天忙着补种,夜晚打着手电,赶着牛车,将那些稻草、苞谷草拉回来,就在盘龙湾过来的一路上摊开晾晒着。

到了冬季,没有喂牲口的草料,这些东西晾干后堆起草垛保存着,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爷俩拉了不少回来,也都累得够呛。

稍微休息一天,爷俩稍微商量,觉得抓紧时间开荒,赶紧再种上一些作物也不错,又开始忙活这些事情。

主要是陈安催促的。

上辈子的时候,他可是记得自己分到的那两块瘦地是村里另外两户人家分到,没有牲口,补种得慢了一些,结果,上边的荒地被第三家先一步忙完的,给开成了荒地。

开荒的事儿,陈安早已经跟瞿冬萍说过,她自己在青沟,已经在阴雨停下来的时候,开始选着青沟平坦且方便进出的地方开地了。

接下来的日子,陈子谦早上跟着陈安将盘龙湾那片准备开成水田的地方,沿着河埂用河里边的挑选出来的石头,配合着打桩,把地埂弄牢实,然后用水牛一遍遍地浅犁,清理掉杂草后,撒上油菜。

然后接着开垦瘦地上面的那片坡地。

父子俩赶着牛,架上犁头,先绕着周边犁上一圈,把范围给界定了。

水牛速度慢,但力气大,有了它,免去不少挥动锄头的挖掘开荒的麻烦,而且比起人力,速度也快了不少。

提前进行,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争抢。

在这坡地,在下边大路上就能看得一目了然。

盘龙湾偏僻,无论是打理那片准备用来栽杜仲、金银花的石头山地还是开垦水田,也就宏山家知道,大村子知道的人不多,也没怎么当回事儿。

而现在开垦这片荒草地,那就不一样了。

只要看到的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果然,第二天就有人家提着锄头,或是赶着耕牛,找着那些能开荒的地方进行开垦。

都是聪明人,开始只有那么三五家,后来就越来越多了,都在想方设法地开地,积极得不得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