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大败中军102(1 / 2)

满洲弓的有效射程为两百步。因此,清军近战接敌,至少要逼近敌军至两百步,才能大量射杀敌军。

两军相距一里时,赤军可以停下来,使用劈山炮进攻清军。清军却不能停,只得冒着赤军的炮火继续前进。

赤军使用火器,延续了明军重视连续射击的理念。明朝正处于冷兵器到热兵器过渡的时代,火器射速慢,火力输出持续性不足。

为此,明军发明了“三段击”的战术。士兵使用火器,至少列为三排,第一排射击,第二排等待射击,第三排装填弹药。

这种战术与欧洲的线列射击战术有些相似。但实际上,这是一种相当古老的战术。

早在宋朝时,宋军就发明了类似了战术。当时的宋军非常重视弓弩,弓弩手在作战时同样分成三排,以期连续射出弓弩。

赤军的劈山炮是一种火炮,自然不能像明朝的火铳那样排成三排,但依然可以使用三段击。

赤军的做法是,把三个劈山炮队横置在步兵前列,每个炮队有十二门劈山炮,前后交叉排列。

开炮时,使用三色旗帜指挥炮队开炮。譬如,白色旗升起,则由第一队开炮,其余两队装弹、待命。如此循环往复,以期持续输出火力。

劈山炮是一种发射霰弹的轻型火炮,根据其重量大小,每门炮每次可装入几十至上百枚铅子。

赤军一次开炮,十二门劈山炮就是几百上千发铅子,足以形成一片扇形的弹幕,对杀伤密集步兵非常有效。

从五百步到两百步,正是清军的火力盲区。许尔显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让威远将军炮继续发射开花弹。这并不符合清军的作战惯例,很容易误伤自己。

劈山炮每次炮响,一发发致命的铅子就像雨点般打过来。在四五百步的距离上,铅子还不能够贯穿缀有铁片的内甲,却足以贯穿棉甲,对清军士兵造成致命的伤害。

清军的队形出现了成片的缺口,士兵大为恐慌,阵脚已经大乱。

一员副将对许尔显说道:“镇台,不能再往前走了。赤军炮火太猛,再往前走就是送死。不如返回遂溪,与平南王合兵一处,用后军中的炮队对付赤军。”

许尔显也意识到,赤军的劈山炮太过厉害,完全压制住了清军。但此刻撤退,必定兵败如山倒,一发不可收拾。

他只得下令停止前进,把鸟枪手叫到阵前,逼迫鸟枪手开枪还击。

鸟枪又名鸟铳,本质上就是火绳枪。鸟枪射程远,威力大,可以射中空中的飞鸟,故被称为鸟枪。其射速比火门枪快,使用比火门枪便捷,是近代步枪的雏形。

但在明末清初,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都未能大规模地装备鸟枪。

早在嘉靖年间,倭寇就曾大量使用火绳枪。明朝利用缴获的火绳枪,成功进行了仿制。万历年间,火器奇才赵士祯仿制出了鲁密铳,并进行了小规模的量产。

这是一种起源于鲁密国(土耳其)的火绳枪。土耳其国力当时还很强盛,其制造的火绳枪常被亚洲各国仿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