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你们还认不认?47(1 / 1)

 但崔元深知,两人的这第一次见面将会决定接下来数年甚至新君这一朝的基调。 杨廷和的苦口婆心还有嗣君已经到达城门之外的事实,都证明了一点:嗣君不可废,登基是必然的。 因为他是君,所以杨廷和只能劝。 杨廷和想拿百官态度来劝,嗣君根本不接招:这件事,你们不支持也得办。 他在要话语权。 低头,是真正的臣服。 认错,哪里还有说话的资格? 哪怕继嗣再继统确实对国家来说是更稳妥的办法,但裱糊匠的指责可太诛心了。 这句话之后的杀机之重,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崔元觉得话并没有说透,说透了太可怕。 这件事,问题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真是嗣君的曲意解读吗? 不,是继嗣流程的缺失、遗诏的表述、从奉迎到入宫礼仪的制定。 孝庙驾崩之时,嗣君尚未出生;正德皇帝驾崩之时,嗣君仍是宗室有册的亲王世子;遗诏到时,他是袭了兴献王爵的亲王;到了良乡看到入宫仪注前,他是嗣君。 但突然多了一个皇太子的身份,没有经过继嗣的手续,没有册封! 为什么之前没有多少人觉得不对? 知道消息的只有内阁大臣、奉迎团诸人;为保过渡平安,颁行天下的只有一道遗诏。 百官、百姓,哪里知道嗣君是不是已经在礼部、宗人府那边走完了程序,哪里知道他是不是皇太子的身份? 此时此刻,这番重大的争论不是一直被控制着,只有少数人知道吗?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是嗣君问话:明明有这么多问题为什么视而不见?为什么没人认错?为什么只拿得出让嗣君屈从的解决办法? 诛心一点:这到底只是内阁因为事发突然无心犯下的一个错,还是从头到尾都刻意而为? 就算拟遗诏时仓促没想周全,奉迎团一路前去安陆又回到了京城的三十多天里,还是没有人想到流程上有不妥吗? 再尖锐一点:此刻面对嗣君问话,内阁不承认错误的后果可太严重了。浅一点,是无能失职错上加错,坐实了裱糊匠的名声;深一点,那是处心积虑、图谋不轨。 顺带着,杨廷和那番说辞都没用了。 君是君,臣是臣。君心有忧,臣下不能解,要臣何用? 因为继统不继嗣可能会造成的那些危害和隐患,不正是内阁犯下这么多错误之后应该弥补解决的吗?责任怎么能推给嗣君? 就在崔元想着这些的时候,杨廷和已经再次带头跪了下来,声音颤抖着说道:“臣老迈昏聩,愧对大行皇帝遗谕重托。臣等虽未先请懿旨,然入宫先居于文华殿,正是为了完成继嗣之仪……” 朱厚熜却打断了他:“晚了。我既已到了这里,自该以嗣君身份堂堂正正入宫登基。杨阁老问诸人谁赞成,我却不用问谁反对。我只问一句:皇兄遗谕,太后与阁臣审处大事。如今阁臣都在,我以兴献王长子身份入京继位,你们拟的遗诏,你们还认不认?” 四个内阁大臣都跪在地上,杨廷和抬头满眼是泪:“殿下,继统不继嗣,祸患无穷啊!殿下何故一意孤行?臣等纵有过错,殿下想要如何责罚都行,但百姓何辜?殿下当真要眼看大明祸起萧墙,国力大损生灵涂炭,置大明社稷江山于不顾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