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第十七周练习(1 / 2)

2023年1月4日【上午练习】

@相遇练习

今天的相遇练习,我和老师相遇,我仍然能感受到她对伙伴的真正的兴趣和热情,她和我的相遇是真诚的,满心欢喜的,非常欢迎的!这是和我第二次课程上感受到的一个呼应。所以与伙伴的相遇,也是要从心出发的。

我是不是足够打开自己?我是不是愿意和伙伴相遇?---这是心是否打开的角度。

我是不是不够专注?我是不是还想着某一件事?我是不是不在活动中?---这是自己是否在当下的角度。

我是不是还不熟悉音乐?我是不是对动作也不太清晰?---这是自己对于这个活动的熟悉程度,以及目前自己能力的角度。

第二遍做时,我观察到老师和同组伙伴是有链接的。这部分也是我能力尚未达到所致。

第三遍做时,老师改了个玩法,要求相遇时自己寻找伙伴,不再要求在形上,于是带来了变化,变化使得活动变得生动;还带来了混乱,混乱也带来了乐趣。谁说混乱就不好呢?要看是怎样的混乱!

@悲怆练习

这个练习做了三遍,头两遍我和老师是伙伴。(第一次和老师做伙伴,因为我是差生嘛,没有机会,只有好学生才可能有机会和老师一组展示给大家看。呵呵!)第一次体会到了和同伴的呼应!因为我的伙伴动作还不熟悉,还顾不过来和我链接。

我发现,我的基本动作是可以的,基本上学会了整个活动的90%的动作。看来在最后一排,多练习也能学会很多东西。

还发现,我对音乐的感知力还是不够,或者说因为自己熟悉了,所以常常会没有意识到音乐的高低,容易跟着自己已经习惯的音乐去走。所以熟悉了一个东西也有两面,一面是更熟练了,一面便是更不容易看到自己可以提高的地方。

另外,老师也在某一个细节上工作了,就是在与空间的关系中,是和多大的空间有关系,是小小的,还是大大的,是不一样的。在我们的活动中,通常是多头并进,和更大空间有关系更好。

最后一遍,我的伙伴回来了,于是和我的伙伴一起做。

结束时,我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在某个动作时,老师提到手要有意识,是什么意思?原来是有一个部分是脚在动作,手自然下垂的,我的手会自然地跟随身体摆动,而老师提出来手不需要摆动,是静止不动的;二是当我和我的伙伴两人建立关系时,如何同时建立和同组人的关系。老师只是说,如果刚开始顾不上就先顾一头,好吧,继续练习就好!

我发现,今天提问题我很自然,不会有很多顾虑,我提的问题好不好啊,或者别人会有什么看法之类的,直接提的方式会直接,会更加有效,同时也因为我确实没有太多以前的顾虑了。

@音程练习

从一度到八度做了三遍,老师强调了五度和六度。

她说五度,就是从心出发,建立起自己的边界;六度,还没有走出去,只是打开我自己。

单独练习了五度和六度,我感觉能有体会。但当又一遍整体做的时候,五度的感觉又丢失了。为什么会丢?我不知道,还是需要多练习,多感受。

另一个感受是关于音程的整个练习,其实是需要用动作表示出来听到的音程。而我们现在都学习了动作,我觉得我好像是因为知道了动作在先,于是只是做出动作,而没有建立动作与音程之间的联系关系。当然对听到的音程有不同的动作表达,我想也是可以的,但至少是对音程是有感觉的,而一直以来,我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动作,并没有真正听到音程,更没有建立之间的链接。下一次还可以往这个方向去感受下。

@送别

老师提到了停顿和流畅,我们在做动作时,更加提倡的是流动的过程,而不是停顿下来,断下来,而是一个气不断的状态。以“天之涯,地之角”为例,“天”的动作不仅是它自己,还是下一个“涯”的前导和准备;同样,“地”的动作不仅是它自己,还是下一个“角”的前导和准备。我更加感觉到这些动作之中细微的差别,以及我实在距离理想差得太远了。

好吧,慢慢去发现,通过老师的帮助,一个一个去意识到,然后改变。

还有就是“芳草碧连天”中多大的“芳”,多大的“草”,我想还是一个意识要和多大空间工作的关系。我容易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辛勤地劳作,看不到伙伴,看不到空间,看不到团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