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2024年3月7日 “凡来的必是恩典”(1 / 1)

其实我正在回顾我昨天跳优美的感触,哪知道得到了这个结论。

缘起是我昨天做某一个活动的时候,突然很感动,因为我突然自己体会到了某一个逐步打开的过程,虽然半年前老师就告诉我了整个图景,但是脑袋知道就只是脑袋知道,不是自己体验到的,当我自己体验到了就非常地开心。

所以我后来总结出两点:一个是我以为很重要的东西,我自己紧紧抓住不放的东西,其实根本不是最关键的部分,甚至可以说相对于关键来说,它真的不值一提。提醒我们如果可能,就去找到根儿的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因为“事有本末,物有终始”。虽然往往作为初学者来说是找不到的。

而第二点,我又看到了那个不重要的东西的作用,虽然不值一提,却也不能忽略。因为一开始抓不住重点,那么就要抓到这个不重要的部分,可以让自己比较稳定和安心。这是一个作用。第二个动作就是它是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通向我们想去的更重要的更深入的地方。所以,我对“事有本末,物有终始”有疑惑了,就是这句话本身是说得通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部分去看这句话的话,这个“本”“末”是变化着的,“终”“始”也是变化着的,甚至到了不同的场,不同的环境,碰到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状态,“本”也许就是“末”,“终”也可能变成“始”。

所以,第一个直接推断出来的结论是,什么都是变化的,什么都是根据各方面的因素来决定的,而这个各方面根本是无限极的层面,人类再如何穷尽都不可能发现每一个方面。

因此,终于对于最近学习的课程中老师讲的“不可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整个人类都不可能发现所有的面向,那绝对绝对是不可知的,那么还需要不断地用“不可知”来动摇我们的稳定,动摇我们的安全感吗?好像完全没有必要的嘛,反正总也不可知,那就和不可知共存呗。我自稳定,我自安全,我自自在,随境如何。

这是“不可知”的部分。

第二个我得到的是,每一个人事物,每一个现象,都以各种面向来到我面前,无论我对它是轻视,是重视,无论我对它有什么感受,好与坏,它都有它的功用,只是它们的作用不同罢了。而我的感受,也就是小我的感受,不是客观的,是完全主观的内容,所以有分别,有两极化。所以,自每个人来到人间这个现象世界,就是在发展自我的部分,更准确些,是小我的部分,就是要发展这一部分,让小我更加强大,让小我在人间与其他人有所分别,有所区隔。这个目的是什么呢?我在猜想宇宙的用意,是让我们对自己更加满意,更有信心?好像不是,因为小我的强大,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满足自己,自己永远都不会满意,永远不会满足。难道宇宙是给了我们一些功课和任务,就是发现如果只是陷入在小我的境地里永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喜乐和平安?而后我们终将回转,回转到整体的意识来?所以,我们习惯用小我的眼光看待所有事情,今后是否要建立一个新的习惯,那就是用整体的眼光来看事情呢?

这是“个体”和“整体”的部分。

第三个我得到的是,什么都要接纳,无论是什么。每一个人事物,每一个现象,没有一个是没有功用的,它们的来到都是因着某种目的,都是有用的(仍然是二元化的概念,只为了说清楚而已)。这样的有这样的作用,那样的有那样的作用,什么都不可固定,什么都是变化,什么都在转变之中,而这种变化是我们难以把握的,好在有那个相对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它们都是在为着我这个人的发展而来的,都是朝着这样的大方向,对其他任何人也都是如此。好吧,既然这样,我就想到它们都是我的恩典,我总结成一句话,“凡来的必是恩典”,感觉这样的话就好像是箴言似的。那既然是恩典,那么就感恩一切就好了。所以,想到以前我自己理解的,每个现象(统称所有人事物,包括它们来的时候小我的觉察、感受和念头部分)都要感恩,不是感恩它们给我带来的撞击(强烈的感受),或者它们都是对的,其实无所谓对错,也没有对错,而是感恩它们的来到是为了我的发展。

这便是“感恩”的部分。

好吧,今天的结论很多,我想要再整理一下,那就是:

1.“不可知”就是真相,我自自在,随境如何。

2.我有从小我观世界的习惯,自下一瞬间,提醒从整体来观。

3.凡来的必是恩典,时刻带着感恩的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