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再写11号线上的乘客们17(1 / 1)

青岛这座城市不大,但已经投入运营和正在修建多条地铁线,而11号地铁线,是最令我着迷和感动的一条线路,它曾多次出现在我的。

11号线始发于苗岭路,在地下行驶至青岛科技大学后,又窜出地面,并一路穿山过海,直至钱谷山站,据说还预留了到我的故乡海阳的规划路线。

11号线可以说是一条教育线路,它沿途经历了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大学,及青岛二中、崂山二中和一些小学。

11号线可以说是一条科技线路,它沿途布局了国家级虚拟现实产业园区,拥有歌尔、海信等研究院,代表着青岛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地位。

11号线可以说是一条旅游线路,它沿途经过了青岛世博园、崂山北宅花花浪、崂山北九水、SD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庙石村)、鳌山卫、温泉镇等旅游资源。

就是这样一条地铁线穿过了城市的边缘,却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每天我坐着它往返于单位和家,浏览了风景的优美,感受到了城市的发展,看到了岁月的模样,我常想自这条线路建设以来到投入运营期间,那些一直在嘲笑11号线是“拉椅子专列”的人,究竟有没有考虑过这座城市的未来。

其实人总是这样,大多时候都是站在自以为是的角度,去洋洋得意的评头论足,但如果能换个角度思考,或许,真的不是你想的或者看的那样子。

11号线的苗岭路站和张村站是两个文明冲突的车站,每天早晨都会有两大人群集中在这里,分别是赶集的老人和上班的中青年,于是不可避免的就会上演一幕又一幕冲突喜剧。没有贬低或者歧视的意思,但的确每次冲突的开幕者都是些拎着包或者推着小车的老人,冲突的起因无非是抢座、占座和挡路,这个时候,无论男女,不谈年龄,人人以自己为中心争抢卡位,而椅子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好比职场上的人,明争暗斗、各施伎俩,那把椅子就是自己的位置。

抢到椅子的人,气定神闲、东瞅西瞧,眼看一切秩序都尘埃落定了,自己就打开手机,以最大的外放音量,播放着自己喜欢的短视频,那噪音声声入耳,令人厌倦不已,也有高谈阔论者,欢天喜地的交流着昨天你买的韭菜,我买的芹菜,他买的芋头……。在这嘈杂的车厢里,大多数人虽然烦不胜烦,但大都忍住了,若偶有不忍的人提醒一下,必然是要遭到播放者白眼或者嗤之以鼻的,口言:你管得着吗?

站着的人,则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眼睛飘忽不定,特别是快要进入新一站的时候,眼瞅着哪个位置的人又要离开的感觉,就把两条腿拉开了架势,随时准备抢座,其实这些老人们大都一起在鳌山卫之后的车站下车,因为他们通常都是去赶同一个集市,所以在鳌山卫之前的车站,如果在苗岭路站没有抢到座位,再想找到位置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了,不过希望虽然渺茫,但是不能轻易放下的,这是不是如同我们奋斗的过程一样。

总有不同的人,有一天我发现一位老人就与众不同,起初我并没注意,以为她如同其他老人一样,是在看她的手机视频,等到我专注于她后,才发现她的手里拿的竟然是一本小学生英语练习簿,那上面分明写的是一些英文单词和句子,她一会拿起来默默的背诵,一会拿起笔来书写,她花白的头发,让我觉得,这才是我们的老人。

有爱学习的老人,也有喜欢学习的小孩子。有那么两年多时间,在每天下班的时候,我都会看到一个小男孩从北宅站上车,他如果能找到座位就坐在地上,把作业摊在椅子上,开始写作业,如果没有座位,他就会在找一个边角处,坐在地板上,把作业放在书包上,开始写作业,任周围的人说笑,任车厢里人来人往,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他全神贯注地沉浸在自己的学业里,而不远处的同一批学生,则要么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玩手机游戏,要么是在车厢里嬉笑怒骂。父母们都在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把孩子往通往远方的车上赶,殊不知车上依然分出了层次,注定有提前下车的人,有到达目的站的人。

有的家长会埋冤孩子自己不努力,有的家长会埋冤老师不管理,但在自律这方面上,真怨不得老师。同样是在北宅上车的一批人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我机会每天下班都能看到她,拿出当天的作业本或者卷子,低头认真的批改,书写意见,这样的老师或许是常见的,但我在11号地铁上,只看到这一位,人的敬业精神来自于内心,而非外界驱赶,就如同每个人应该有的自律意识。

我们每个人对外界事物的观感不同,大概率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一天在海洋大学站上来六七个大学生,看得出来是大一或者大二的学生,他们在讨论着此行的计划,其中一个男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人安排,可能在他们这个年龄也没有人安排的了,都是心高气傲的天之骄子,谁又比谁差呢?所以整个讨论自由而热烈,通常在职场里,如果是这样的讨论会,很难有效率和质量可言,但那个短发男生,却用他的语言技巧,自然而然地掌控了整个讨论进程,他眼带笑意,一脸轻松,一手拉着车厢拉环,一手微抬,时而不时地看着发言的人,无论对方说啥,他都自然的微微点头,如果对方有明显的结论,他会说:认同,那么接下来呢?如果对方没有结论,只是泛泛而谈,他会说:所以呢?更难能可贵的是,整个过程,他从未说一句不行或者反对的词语。所有的同行人,都在他的引导下,渐渐地进入了讨论阶段,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主线从未被抛弃,最终达成了共识。这样的情商,真是我羡慕不已的。

情商高从来不分年龄,赶集的老人们频频为哪家菜好而争执着,但有一位老人却让我刮目相看。那天早晨,我从张村站上车,跟我一起进入同一个车厢的人里,有一个推着小车的老人,和一个背着双肩包的老人,实际上那位双肩包老人我经常遇到,但这位推着小车拉着水桶的老人,我第一次见。那天人稀少,大家都坐下后,双肩包老人对小车老人说:你为啥不买那种卖水的人的水,自己大老远的推着车子来拉水呢?推车老人说:不一样,水质不同。崂山北九水的小山村里有一些山泉,很多城里的人会乘坐11号线,去那些自己喜欢的小山村里打水,他们觉得这些水是天然的矿泉水,甜甜的,其实山村里有一些灵活的人,会用水车拉着去城里的社区卖这样的水,当然也有可能掺假了一些自来水,只是大概率这些卖水者即然想长期做这个生意,就不会作假,所以那双肩包老人的意思是,与其自己这么辛苦的进山打水,不如在家门口买这样的水,但推车老人说不一样,并不断的解释为啥不一样,双肩包老人便不再言语,看的出来他不认同这个说法,但他仍然不争论。

这与我们工作的场景真是不同,如果在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大概率会不断辩论,追究一个谁对谁错,有的人甚至以嗓门大的气势来压制对方,有的人以喋喋不休的口气来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这样的争论究竟有没有意义呢?在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的时代,工作中大家遇到的问题,需要团队协作解决,很难有一个人的能力是完全能单打独斗的。

前些日子,在浦里站上来的人中,有三位男士讨论着工作,其中一位男士说我们以后每个月自费组织团建聚餐吧,大家下班闲聊一下,不要一直绷着,另两位表示同意,其中一位说我们要不要叫着小王,他是设备组的人,但跟咱们关系不错,另两位男士说可以一起,他虽然不是咱们组里的人,但他从不多言,即然跟咱们平时关系紧密,就一起吧,聊聊也好,交流一下感情。于是每个月一场同事之间的交流机会,就这么诞生了。这样的聚餐,可能就是闲聊,但也有可能在闲聊中碰撞出火花,就看聚餐者思想的倾向了。社会大多如此,如果我们消极怠工,聚在一起便会怨声载道,如果我们相互鼓励,就会产生积极的想法,星星之火,就是这么燎原的。

11号线上的乘客们,就是一副社会浮世绘,它的构成有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孩子们,它反映着时代的进步趋势,反映着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变迁,我每天坐在车上,跟着车厢里的人学到了很多道理,感谢11号地铁线,11号地铁线,不仅促进了城乡社会经济合作和交流,也推动了城市科教文化的发展和提高。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