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勤工俭学和钱26(2 / 2)

1942年春天,已经迁徙到西南偏隅四川李庄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和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人员,已经“吃尽当光”,面对身患重病的梁思永和林徽因,傅斯年捉襟见肘,半个月之内连续两次写信给代院长朱家骅,请求设法予以资助,要知道傅斯年当时无论是在政界、学术界,都是有相当大能量的人,即便是手眼通天如他,在钱面前也是力不从心。好在经翁文灏与陈布雷交流,陈布雷先生汇报给蒋介石,由蒋介石从自己掌控的特别经费里赠送梁思成、梁思永兄弟两个家庭二万元整,解了燃眉之急。

可见钱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工农商学兵,都要会营生,得先解决钱的问题。

比如我们小时候,不仅要交学费,还要像前面所说的那样,通过勤工俭学帮助国家解决教育经费的短缺,但我们都勤工俭学了,为啥那时候老师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呢?

勤工俭学出自哪里,我没有考究,但两千年前的古中国,便有耕读研学的做法了——一边劳动以养食自己,一边跟随老师精研学业。

战国末期赵国邯郸人毛亨,传《诗》给其侄子毛苌,并命他广收门徒、耕读传诗,清乾隆14年(1749)单作哲纂修《饶阳县志》记载:“毛苌宅,在今师钦村。村南有台,名诗经台,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之台。”并载“(苌)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所谓“耕读传诗”,便是一边劳动改良土地,耕种庄稼,稼穑之术,一边教授诗经,传播文化,教化世人。

由此也可见,读书人谋食不可避,应可为。

如清同治中兴一代名臣曾国藩家书所说:“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求,以图自卫其身。”曾国藩所说自卫其身指的是自食其力,他说:“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那么如何做到呢,曾国藩说:“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不精耳。”

现在想来,勤工俭学,除了可以帮助国家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问题外,还有培养孩子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意思,但是更应该多一些耕读研学和自食其力的引导,如果当时能有一有识之士,把勤工俭学引导为耕读文化,也许我们的教育就不是现在这番模样了。

今日是癸卯兔年正月初六,春节假期结束了,明日该去上班了。

再过几天就该立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