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如何在指责型沟通的精神内耗里生活61(1 / 2)

2022年夏天,孩子要读初中了,得知我大学同学的孩子比我们早一年入读那所中学,便想着与他聊聊这所学校的情况。不曾想,我竟被告知一个令人难过的消息——他的孩子要休学了,因为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就不怎么听课了,很沉闷。

同学说孩子起初的状态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后来是回家不写作业,到如今不想出门上学,不肯说话,他也不清楚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我问同学有没有请教孩子的任课老师或者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我的潜台词他是懂得的,同学说他简单了解了一下,在学校并没有发生不适的事情。我这个同学为了孩子读初中,特意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租住在学校附近,以为可以替孩子节省宝贵的时间,毕竟初中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阶段,但如今这样子,对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我听得出来在电话那头的他,心情沉重、压抑。

我不理解他的孩子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起初我以为是与网上流传的学习内卷有关,在与同学深聊后,才发现他的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只是他没说而已。

我听后颇有一些紧张和难过,除了担心我自己的孩子是否会出现这种情况之外,更多的是觉得毕竟大家一起在青岛读书、工作,我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总应该疏解同学的压力,也总想帮助他把孩子从厌学的深渊中拉出来,就有意地经常与同学电话闲聊问候,并在偶然的机会,我帮他找到青岛最好的儿科心理医生,同学告诉我说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抑郁症状。

同学说,他那一刻觉得世界是黑暗不公平的,他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呢?

自从得知同学的孩子陷入抑郁情绪后,我的内心也跟着有点失落,就常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与同学电话闲聊人的性格问题,其中谈到有的人在沟通过程中,常常带有指责型的语气,会给别人带来不适,甚至会给家庭带来的伤害,他忽然平淡的对我说:老杨,我就是这种性格,指责型性格。

乍一听到我的同学这样说自己,我是惊讶的,因为在包括我在内的几乎所有同学看来,他是一个如此随和善良的老好人,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性格呢?但我同学平静地告诉我说,他就是这样的指责型性格,不仅伤害了夫妻关系,也伤害了孩子,或许孩子妈妈也是这种性格。

同学在与我对话的时候,已经很平静了,我看到他的微信个性签名里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也许他已经调整好了自己的心态,做好了陪孩子一起抗争抑郁的准备,他说:我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我说:咱们做父母的都不容易,要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看不到真相,那就再向上看一层,我们每个人都会毫无保留的继承咱们父母的优缺点,这样或许能找到一点问题点,也有助于我们修正自己、提高自己。

人类之所以总体上呈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趋势,主要得益于人类在文明进程中的主动自我修正意识。

01我们身边这种指责型沟通的情况多吗?

惊讶于同学的性格自述,我便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原来身边有这么多类似的情况——几乎每个家庭都会有这样一个成员,要么是夫妻中的一方,要么是父母中的一方,要么是亲戚中的一方,给家庭关系带来很大的困扰,影响到家庭的关系。比如有的老人强势,总希望年轻人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否则就横加指责,轻则各种讥言讽语,重则摔锅碎瓦;比如有的夫妻一方强势,总希望家庭成员能按照自己的生活节奏去生活,否则就辱骂指责,轻则语言暴力,重则动手动脚……。

02生活在指责型沟通氛围中的心态是怎样的?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家庭成员的内心总是忐忑不安,因为不确定对方下一秒的情绪是怎样的,于是每个人的大脑里总是绷紧了神经,唯恐接下来发生不可控的事情,内心深处便失去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生活也就渐渐失去了色彩,在外界看来表面上平淡如水,岁月静好,其实早已像极了马里亚纳海沟——恐惧、无望、寂寞、冰冷、黯淡。

如今大多数人的人生,都会常常陷于这种精神内耗的指责型沟通环境里,自己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莫名地失去了本该五彩斑斓的光彩。

了解到这些信息,我便开始重视这种性格,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原来指责型性格不仅是在他人身上,在我身上也有,只是我刻意地压制了一点而已。

03究竟是一些什么样子的人,会产生这种指责型沟通呢?

产生这种精神内耗的指责型沟通的人,通常都是一些所谓的“老好人”,外界对这样的老好人的评价是积极完美的——热心肠,善解人意,温顺善良。他们通常在外界所呈现出来的言谈举止,看上去能够与外界的其他任何人都保持良好的沟通关系,让别人觉得这个人真是一个难得的好人啊,甚至会猜测他的家庭应该是幸福美满的。

这样的“老好人”极容易获得外界的肯定与赞赏,这些外界给予的美誉也提高了其内心的自我满足,越发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家庭成员“理应”接受自己的一切,“理应”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理应”觉得生活的美好;自己“理应”指出别人的问题,自己“理应”指出别人的不足;别人的付出在自己的眼里“理应”足不轻重,别人的优点在自己的眼里“理应”毫不起眼……。

鉴于这样的心理优越感,这样的“老好人”如果回到自己的私域,比如家或者办公室,就会是另一番模样——面貌冷淡,眼神淡漠,语气很不友好。因为他们觉得外界人都说我没问题,你们怎么就不理解我呢?

通常这样的“老好人”在家里或办公室里遇到任何问题的第一反应,是指责他人,而不是双向救赎,表现在说话的常用语气词语有:你为什么不……?怎么会这么……?怎么不……?你太不……?你又……?真是笨到家了……。诸如此类的打压式语言表达,几乎贯穿于每次对话中,这样便有了指责型沟通的情况出现。

04面对指责型沟通的另一方,会产生什么样的心理反应?

发出指责型沟通的人通常语言里带有大量的否定词语,并以不断的反问的语气责问,如果说话者再带有特定语气或者动作,就会成为打压式的沟通气场,而这样的沟通会让另外一方颇有压力或不适,通常被指责的一方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人会产生习惯意识,了解这不过是对方的语言习惯而已,大多数时候对方并没有什么恶意,于是自己便会在内心与自己和解,从而不在内心深处产生压力,继而一笑而过,一如既往的过着风轻云淡的日子,常常想谁家的日子不是这样过的呢?

第二种人会产生逆向情绪,对这种沟通方式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反抗意识,并从情绪、语言和行为上,产生强烈的抵触反应,既反驳了对方的话语,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双方会在此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辩论,而这种辩论又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双方建立在理解彼此意图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双方和合,另一种则是双方强势拉升,不欢而散,郁闷至极,最终产生情绪压力,激化或者积累矛盾。

第三种人会产生自我否定,因为对方的指责语气,长期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和焦虑,基于自己弱势的心理特点,总是想寻求安稳,所以会在内心妥协,如何妥协呢?会首先从自身寻求问题,总怀疑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就算自己没错,也会强迫自己在自己身上寻找错误,以期解决问题。殊不知其实于事无补,因为这并非是自己的问题。这样长期下去,就会给自己产生焦虑情绪,严重者会产生心理问题。

可见带来精神内耗的指责型沟通给其他人带来的伤害,是无形而不可逆的,它的存在是错误的。

05那么,该如何避免出现这种指责型沟通的问题呢?

首先,成年人要明确任何关系的沟通都是平等的。在沟通的参与方中,没有任何人一定要付出什么,也没有任何人一定要承担什么。基于此,大家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平等的,任何人都不应该基于性别、职位、辈分、地位等优势因素,而在内心形成强烈的控制欲望,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社交场所,无论是夫妻、父子、母子还是同事、上下级,任何人都不应该有这样的心理出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