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过年的意义(1 / 2)

成年人越来越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尤其是三十岁以后到五十岁期间,这个年龄正是所谓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但不知不觉的就没了过年的欲望,倒不是因为钱的问题,如今你说一个家庭缺大钱是可能的,但缺过年的钱是不太可能的。那么究竟是怎么了呢?

我以为主要是没了仪式感,没了规则。失去仪式感的节日,便失去了象征的意义,它本该承载人们心中美好期望的价值所在,也就没有了生命力,自然在人们的内心里的地位就越来越低了。

中国的节日大多以怀念、团圆和祝福为主题氛围,因而其仪式感很强,从西周周公初撰,到孔老夫子主持总结了“礼”后,每每到了佳节,都会有各种看似繁文缛节的礼仪规范。礼仪之神圣,寓意人们对过往的怀念、对未来的期冀,及对当下的祝福,当然具体到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又改革创新,融入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寓意。

记得小时候的过大年的日子里,家家户户、里里外外都真有一套啊,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上到七老八十的年纪,下至蹒跚小儿,人人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息,从老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民间文化,融化了人世间的所有。

我对自“二十三糖瓜粘”的那一套不感兴趣,过大年于我的兴奋点,起始于腊月二十九日那天的贴对联。

每年的那一天,当我看到父母在大铁锅里烧热水,撒上白面开始调浆糊,我就知道要贴对联了,我的心便泛起了波澜——要过年了。

老家有两处房子,按规矩需要七八副对联,有大有小,但父亲为了省事,便只在院子里的大门贴对联,剩下的只贴福字,对于父亲的行为,我内心里是不开心的,因为我觉得父亲每少贴一副对联,我内心深处于过年的喜悦之情,也便少了一些。

我喜欢对联,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过年的象征,更因为它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每次贴完了,我都认真的看对联上边的字,自己家的对联看不过瘾,我还会去看别人家的对联写的是什么,主要是看寓意,至于字写的好不好,我是看不懂的,我记得小学的时候,我们村的对联,都是村里小学里的几个老师手写的。

那个时候,每年放了寒假没多久,村里那部安装在大槐树上的大喇叭,便开始通知大家可以去小学找老师们写对联了。我们家的任务就是我的,我会早早的带着父亲提前准备好的对联纸,去学校找老师写对联。但因为别人家大多是大人去,而现场又不排队,所以我总是连去好几天,才能轮到我。甚至有一年,我替我春胜叔带的对联,都没给写上,我印象中是写对联的同胜老师累了,好像嘟囔了几句,便没有写,还是一个孩子的我,本来就怕老师,加上有求于人家,就更不敢说话了,灰溜溜的回了家,耽误了春胜叔家贴对联,那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以至于连续几天,我都不好意思见春胜叔,后来他家那年的对联是被怎么解决的,我已经忘记了。

数年后,集市上开始卖对联了,因为是印刷版,所以红色对联纸显得字格外亮而黑,笔力雄劲大气,人们便不再去找老师手写对联了,老师们也乐于趁机放下这一义务,毕竟全村三四百户,上千幅对联,且不说要腹有诗书,单就臂力也够累人的,更何况老师的家里也要忙年,但这于我而言,简直就如同断了奶的孩子一般——过年于我又失去了一份珍贵的感情。

我哥也卖过几年对联,那是他结婚前后,每到了腊月门,他便会骑着他的摩托去县城批发对联,在四乡五里的集市上售卖。对联的样式有很多,有的底色图纹跟画一样,但我总觉得那不是对联,那是画,我还是喜欢那种干净的春红底色上,写着遒劲有力的黑色毛笔字,那是文化,为此,我哥不卖对联后,我还让他手写过几幅对联,他的字写的好。

放寒假的时候,我帮我哥卖过对联,那时候自己还是学生,我也没别的事可干,就骑着自行车跟着我哥去赶集。毕竟是临近春节的集市,赶集的人好多,买卖也多,卖鱼的,卖肉的,卖粉条的,卖蔬菜的,卖水果的,卖干果的,卖日用品的,卖衣服的……,玲琅满目,应有尽有。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认识的热情的站下聊几句,不认识的也谦让礼过,大人带着孩子,孩子赶着大人,幸福的人儿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我哥的对联很受欢迎,不仅铺满了地面,就连身后的挂架上也早已挂满了红彤彤的对联,任集市上的人恣意地挑选自己喜欢的样式。忘记是在哪个村的集市了,记得那一天我也很快就卖了一些对联,其中有两个三四十岁左右的男人,看上去像喝醉了酒一样摇晃着走到我面前,其中一个人挑了一副大对联,又挑了几张福字,然后拿出一张红色的一百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农村钱少,为了检验钱的真假,我学着其他人的样子抻了抻,然而不知道是我用力过猛,还是凑巧了,那张百元大钱竟然被我扯碎了,那一瞬间我慌了,虽然是寒冷的冬天,但我能感觉到自己浑身猛地出了一身汗,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万一是假钱呢?好在我哥及时替我找了零钱给人家,又默默地把被我扯碎的钱装在兜里,他没有像我妈一样先劈头盖脸的骂我一顿,而是悄声地嘱咐我说小心点,就继续张罗生意去了。所以家教真的很重要,遇到任何问题,真的完全没必要先指责、埋冤。

事隔二三十年后的一个癸卯兔年春节,那天我要贴对联了,妻问我买窗花了吗,我说买了呀,买了两对呢。可是等我真要找出来贴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窗花了,但我明明付了钱了啊。我傻愣着仔细回忆了一下,哎呀,好像是我放在人家柜台上没拿,那还是我还特意坐地铁去昌乐路文化市场买的呢,因为我要去买手写的对联。我这个人真是粗心啊,妻却说你能找到家就好,否则我们还要去找你,唉……。

小时候,我们贴好对联,还要开吊纸,那漂亮的吊纸是父亲亲手裁剪的,打开后样子,我觉得有点宫灯的感觉,但这是年三十上午的事情了。这活是手艺活,剪刀下错了,吊纸就会开错,我没那灵巧劲,我爸和我哥就会开。吊纸开好后,我便在事先准备好的苇子杆的头上开一个缝隙,把吊纸别上去。吊纸五颜六色,花样繁多,会被我插在门上屋檐下、草垛上……,凡是我觉得应该插的地方,我都会放一只,但肯定会留下几只,因为年三十的下午,我们还要带着吊纸,去坟地里祭奠老祖宗,这个时候它又成了老祖宗回家过年的马鞭子。

一切准备就绪,就剩下过年了,这个时候我会觉得过年已经渐近高潮。

年三十上午,父母忙忙活活的准备了各种好吃的,做出一顿丰盛的午餐,有鱼,有肉,有菜……,同时也把“柱子”升起来,“柱子”就是一张画一样,画有古人样,并写有既往先人的名讳,很神圣,不应该称之为画,罪过,罪过。我们在“柱子”前摆放一张供桌,上面摆了干果、饭菜等祭祀用品,每类五样,分盛在不同的碟子里,筷子却是十双。我对这个环节有恭敬的神圣感,我觉得这是过年最重要的事情,诸如走亲戚啊、压岁钱等等这些事都可以没有,但这个环节是我最最看重的,没了这个环节,我觉得过年就没啥意思了。

我会一直协助父母做好这些事情,下午三四点钟,我便与父亲一起,约着同族近亲的人去祖坟上坟,带着黄表纸、香火、鞭炮、吊纸和酒水,在不同的既往先人坟前祭奠一番,祭告他们要过年了,可以跟着我们一起回家过年了,享用天地赐予我们一年的丰收和美好。

回家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上香、烧纸,放鞭炮,意思是布告人们——老祖宗们回家过年了,大家要恭敬有礼。

过年到这,便进入了祭祀环节,这事基本都是我来处理,自年三十开始到初二送年,除了最重要的仪式由父亲亲自做以外,剩下的便是我的事情了——我每天都会早中晚给先人们、天上的神仙们恭敬地上三柱香。

春节祭祀礼仪的最高点是年三十晚上,吃饭之前会“发纸”,这时候会用另一张桌子,放在院子里,朝着家里供桌的方向,摆上十个桃子一样的大馒头,每五个一堆,下面三个成品字摆放,上面倒放一个,再正摞一个在上,还有两个长长的大“圣鸡”,它的样子其实不是大公鸡那样子,而是弯曲的粗长条,我觉得那应该是龙,不知道为啥会被叫成“圣鸡”,或许应该是“圣吉”吧,还要放一个大元宝样子的馒头。这些馒头是由母亲亲手揉作的,通常需要连续蒸两三天。村子里家家户户的主妇们在春节是辛苦的,她们要做各种馒头,常累的腰酸背疼,还要相互比较谁蒸的馒头笑的最灿烂,那不仅寓意做馒头的手艺好,更寓意一家人来年幸福美满。

一切准备好后,父亲会点燃一堆纸,并把早已写好的过年文疏一起点燃,文疏的内容格式是有规范的,不能自由发挥,我的字写的不好看,通常那张文疏都是我父亲写,父亲走后,便是我哥写,文疏的主要内容是祈福和感恩。发纸的时候,会掐一点供养的馒头到火里一起烧掉,那张过年文疏会在那堆象征着红红火火的火堆里,与象征着钱财的黄表纸一起被焚烧祭告给上天,感恩上天在过去一年来给予我们全家的佑护,祈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幸福健康、万事如意。然后是燃放鞭炮,这个时候村里早已有人家开始放各种鞭炮了,声音此起彼伏,烟火绚烂夺目,满满的幸福生活的气息,而这一年中最盛大的仪式,原本都是在凌晨十二点左右才开始的,如今被人们潜移默化地调整到了吃晚饭的时间里了,我从未经历过那个午夜的时刻,想必那时候的仪式更加隆重而富有神秘气息吧。

磕头后,我和父亲便把馒头按原样堆放在“柱子”前的供桌上,这时候我妈也把饺子煮好了,我便按照每两个一对,分别放在五个碗里,然后继续去其他神位摆放,这一切就绪后,我们才开始吃饭。我对年夜饭没有太多的兴趣,通常是匆匆吃了饭后,会去院子里的平房上看周围的夜色,漆黑的夜空闪烁着一颗颗星星,原本星光璀璨的美好,此刻早已被周围不时升起的烟花冲淡了,我站在高高的平房上,可以欣赏到十里八乡的年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五颜六色的烟花,这一切都映衬着生活的希望,令人觉得生活如此幸福,不觉间新的一年竟扑面而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