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青岛的大学路、鱼山路和龙江路14(1 / 2)

有一天,女儿忽然问我喜欢住在哪里,我说山里。我喜欢山中的静谧和辽阔,设若在古时候,我一定是一位挑着一担柴禾的樵夫,听着潺潺流水的声音,顺着枯山小道下山,换三五枚铜钱,揣一两张烧饼,辛弃疾在《鹧鸪天·博山寺作》中有言:“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岂其卿。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山的清朗与锦绣,我是无福消受了,那是竹林七贤的地方,我只能隐没于这人世间,如今我住在青岛山底下八年了,这里是青岛老城区,旁边有信号山,山底下有大学路、黄县路和龙江路等几条小路,都是很有意思的地方,每次我路过那几条路,都会静静地看着游客们在游览它的风情,小路却默默地在那里发呆。

大学路是有历史的,大学路始建于德国侵占青岛以后,北洋政府收回青岛以后,于1924年利用兵营开办了私立青岛大学,大学前的马路就叫大学路,路两边一棵棵粗壮的法桐,见证了青岛是如何由小渔村一步步发展成现在的海滨城市模样的。那些伸向了路中央的法桐树冠,像四大天王中北方多闻天王魔礼海手里的混元珠伞,遮住了这条路,夏天树荫掩映下,一对对新人或穿着西式白纱礼服,或穿着中式绸缎礼服,依偎在红墙下,吹着海风,脸上洋溢出人生最得意的笑容,惬意而又不失浪漫。

大学路的红墙一直摆在那里,像老人一样嗫嚅诉说着它悠久的历史,但在我看来,如今它越发富有青春气息,一年四季,那里都会集聚一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游客,拥堵在那段红墙下打卡拍照,常常惹得老青岛人莫名其妙。有一次我坐在25路公交车上,听到一位老奶奶对同伴说:真不懂他们在这里拍什么,就这么一堵墙,有什么好拍的。这真是老人不懂年轻人的爱。

我不了解那段红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网红的,九十度的拐角处成为两条路的起点,一条路是“大学路”,一条路是“鱼山路”,因为这样的交汇而带来的生活情趣,当初的设计者一定是没有想到过的。

与大学路的喧闹相比,我更喜欢顺着它旁边的黄县路,慢悠悠地走向那段龙江路,一个人或者两三个人,或者一家子,悠然的徜徉在时光里。这两条路,是每个城里小的不能再小的小巷,却是我眼里青岛老城区最有味道的两条胡同。

黄县路北侧是一些低矮的两层楼房,南侧是几栋民国时期的别墅老楼,这里的静谧,是岁月,也是生活,其中有一处被辟为老舍写《骆驼祥子》的地方,那是“老舍故居”,如今是纪念老舍先生的博物馆。

“老舍故居”不大,局部木质结构,有一处小院,是那个时代的二层小别墅,但无论是在民国时代,还是如今的日子里,也都是富庶人家才有的。馆里陈列有老舍先生的一些笔迹、文房四宝、老物件、影像,甚至还播放着不知道从哪里拷贝来的先生访谈录音,先生低沉含混不清的嗓音,穿透在整座小楼里,带着我们穿越了时空,回到那段岁月里。其实,有着自主思想的人类,几乎不会产生共情,我们跟着老舍先生掠过那段时空的时候,也只是读一段历史而已,至于他的苦难、欢乐,我们是无法真的感同身受的,比如我几次带女儿来,也都是走马观花罢了。

走出“骆驼祥子”的世界,重新回归到生活的气息里,那是有百八十平米的小广场,我不了解那里的本来模样,但现在有时候会有一堆散摊,在那里摆卖一些手工艺品,估摸着也是来自周围的这几家店吧,否则有谁会特意跑来,藏在这么深的斗大世界里摆摊呢?摊子上有几本泛了黄的小人书,有一些录音卡带,有一些布艺作品……。偶尔还有一位街头绘画艺人,如果你花二十块钱,他就能把每个坐下来的客人,惟妙惟肖的素描出来。冬日萧瑟的法桐下,暖洋洋的阳光洒下来,两个人相对无言,任由那支素描铅笔与画纸“唦唦唦”地诉说着,抬起头来,眼睛透过大不过几尺的井空,看着那湛蓝的天,纯净的像另一块画布,等待着有心人去描绘。

有时候我想,或许可以在这处角落里,举办一些小型的文学分享活动或露天音乐分享会,如果梁实秋先生还住在距离这里不远的鱼山路33号,他就有可能在这里读《莎士比亚全集》给我们听吧。梁实秋先生一直觉得青岛没有文化记忆,比如他在《忆青岛》里说:“在青岛居住的时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不过住在龙江路7号的赵太侔老先生肯定不会同意梁实秋先生的话,1932年赵先生接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苦心经营,聘请了众多知名学者担任导师,极大的提高了青岛的文化影响力。

奇怪的是小广场的旁边,那是一处黄墙红顶的农村瓦房,里面被打通了,也不吊顶,就裸露着它“人字形”屋顶本来的模样,里面陈列着的是一些小众类书刊,它在入口的门楣上方悬挂着匾额,名字叫“荒岛书店”。

要说真真的“荒岛书店”,历史可追溯到1933年,那时候的荒岛书店是青岛第一个新文化类型的书店,常常摆着BJ、上海等地出版的新文学书刊,颇受居住于周围的文化人士青睐,但荒岛书店于1937年七七事变后就落幕了。

如今这“荒岛书店”,已经变成了一碗现象文化餐,它可能是经营者的精神寄托,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老舍、萧红和萧军等人的作品,甚至能看到三毛等人的作品,这里有一些小众文艺,属于一杯咖啡、一本书的精神世界。

与他们相比,我更看重的是“荒岛书店”窗外对面的那截石墙,那是用大块的崂山石垒起来的,石头是大自然最美丽的记忆,它可以永久保存岁月文明的痕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