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青岛的大学路、鱼山路和龙江路14(2 / 2)

春天的时候,走在这黄县路胡同里,像佛教徒的手滑过转经轮一样,用手摸着那一块块逐渐暖起来的石头,虽然手乍一放上去,还有些许凉意,但捂着一会,就会感觉到它储藏了已久的热量,那是生命奔放的气息。那一排石头斑驳粗砺的身影,和结实可靠的胸膛,会毫不避讳地任由你哭泣、大笑,它就那么静静地拥着你,让你靠在它的身上睡一觉,墙头上探出头来的那支迎春花,悄悄地搭在你的肩膀上,花香沁入心脾,渐渐的让你再次拥有走出巷子,去外面的世界里奔波生活的力量。

黄县路很长,离开荒岛书店顺着路走不多远,就与龙江路交叉了,龙江路两边的墙体,也是大块的崂山石,这两条路上的崂山石墙,仿佛是这里的文化底蕴,敦实、厚重,感染着周围生活着一代又一代普通的百姓人家,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自己的人生。

相比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江路这里虽已是青岛最接近都市气息的地方之一了,但也仍然有些破落不堪,甚至有些荒芜,不过这也给居住环境尚差的大家口带来一些便宜——广阔天地,是他们在物质贫瘠时期,让精神富足的沃土。

比如龙江路十号大杂院里有一户人家,家里大人小孩有七八口人了,拥挤逼仄的几间屋子,自然是住不开这么多人的,但这难不住活泼的孩子们,尤其是喧闹的夏天里,兄弟姊妹中的双胞胎兄弟变着法地寻找生活的乐趣,白天双胞胎的大马会带着小马,去不远处的海里摸鱼捉虾,那是他们的乐园,晚上两兄弟则睡在黄县路的路边石条上,那路边石早已被太阳炙烤的热烘烘,躺在上边特别舒服,身下铺着满地的花香,身上盖着漫天的星光,月儿为他们照亮了睡房,风儿为他们赶跑了蚊牤……,任由日子在自由里慢慢流光,直到他们各自成家。成年后的大马年轻时用自己的心血抚育了女儿,中年时用自己的心气养育了自己的病妻,老年时勇敢的用自己的骨血延续了小马的生命,他扛起了三个世界,却唯独无法让自己的生命持续下去,身高一米八多的他,终于在2020年夏,沉睡了过去,黄县路上的蝉鸣虫语,再也没了当初与他们对话的鱼叉少年,街坊邻居眼里憨厚老实的大马,也成了龙江路石墙上的一块石头,沉默不语。

龙江路自北向南,北起信号山脚下。信号山是青岛老城区有名的风景胜地,山不是很高,但陡峭,山顶上有一座观景台,在旅游季期间,会看到一拨又一拨的游客,相继登山瞭望这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我虽然从未上去过,但听说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远处的海,海面上的栈桥像是被谁射出去了的一支红箭,伸向了远方,一艘艘游船掀起了波涛翻滚,搅动着岸边的浪花涌向沙滩,春天时不愿离开这片海域的几只海鸥,各自盘旋翱翔在蓝天白云下,小青岛独自站在海面上,听着海风吹响海螺号,与这信号山遥遥相望。

信号山东坡下有一片茂盛的森林,那里有一座德国占领期的总督府,是大马最后散步的地方,如今每年冬天12月中下旬,那里会举办“星星集市”,我觉得这个名字起的太好了,任何一个人听到“星星集市”这个名字,都会联想到一片星空下,一盏又一盏昏黄的灯光下,一处处特色鲜明的小摊位,要么是香溢四处的美食,要么是精巧玲珑的手工,要么是随意摆放的旧物,要么是恣意洒脱的独唱……。摊主可能三三两两地站在一旁闲聊,或许并没在意摊位上的东西能否卖掉多少,客人可能七七八八地围着一起挑拣,其实也并无什么特别喜欢的东西……,但生活的精致与美好,应该不过如此吧。所以每年的“星星集市”,都会引得很多青年男女纷至沓来,这里俨然成了年轻人你侬我侬的年度盛典了。

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龙江路是有坡度的,大概最受欢迎的就是与黄县路交叉十字路口处的那栋二层小房子了,它夜里是一家不起眼的小酒吧,白天是很多影视剧作中的主角——一年四季里我们常会看到不同风格的影视剧,在此演艺出一幕幕爱恨情仇,游客们则喜欢以这栋小楼为背景,留下自己最美好的回忆。

有时候我在想大概这栋楼的设计者,是懂罗曼蒂克的,它独特的角楼设计风格,留有几扇面向街头的窗户,当年住在楼上依偎在窗边的二小姐,一定是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引得无数英雄竟折腰,只待那扇窗户能露出一点风情。楼下则是另一截黄县路,路面上还是当年用一块块小石块铺设的样子,只是早已不见了那一辆又一辆排队的黄包车,他们早已拉着二小姐的那些仰慕追求者,隐没在历史的车辙印痕里,只留下了这小路独自默默地听着二小姐留下的唱片在吱呀吱呀地哼唱。

追求者已经远逝,又走来了各地的游客,黄县路上那家“胡子星球”的冰激凌,吸引着小孩子们,女儿吃过一次香草味的,吃过一次草莓味的……,我不知道“胡子星球”是否成了小朋友们记忆中的童年,好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小朋友被大人们牵着手,一边蹦跳着,一边观唱着:“一二一,上街里……。”

“糖葫芦……”,流动的糖球大爷的叫卖声,把我从历史的梦游里拉回来到现实,站在这半坡街头放眼望下去,不知道什么时候龙江路头上竟新开了两家奶茶铺,这可是如今游客的心头好,此前那里一家是名叫“强强饭店”的小馆,我吃过那里的烤肉串,转角处另有一家是名叫“三聚成”的面点铺,有一年过年去妻家的时候,我买过那里的元宵,如今再走在这条街上,于我而言也都是人是物非了,身边擦肩而过的人,手里都捧着一杯果茶,欢天喜地的摆着各种姿势打卡拍照。

生活就是这样,转角便是另一番模样,不必在意那些所谓的是非得失,也不必担心还未发生的意外事件,伸出手去,任由阳光穿过指缝,让风吹过去吧。

比如,这条路上曾经的大杂院变成了楼房,曾经的故居变成了民俗……,带走了曾经的生活气息,留下了越来越多的文艺范。

于我而言,我带走了龙江路上的一个女儿,却在另一条名叫“巨峰路”的路上有了我们的女儿,那是我们生命里最美的延续。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