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哈利波特七部曲》阅读笔记39(1 / 2)

《哈利波特》是英国作家J.K.罗琳于1997年~2007年期间编写的系列魔幻文学小说,有人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利波特”,可见其作品的想象力之丰富。

《哈利波特》整套书七本,每本主题各有侧重,但相互关联,总体来说有两条主线:

一是明线,即哈利波特在主动探索未知、勇于面对现实的价值观中,不断迎接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并勇敢的面对和解决问题,期间有赫敏、罗恩、纳威等小伙伴的主动或被动的帮助。

二是暗线,即邓布利多在布局铲除以伏地魔为首的黑暗势力过程中,不断察觉黑暗势力的阴谋诡计,沉着冷静布局应对,期间有斯内普、卢平、穆迪、小天狼星等人的帮助。

整套七本书的叙事背景宏大,布局结构紧凑,语言风格简练,是一套能吸引不同年龄的读者均会饶有兴趣阅读下去的书。

书中的主题场景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这座古老的魔法学校,通过国王十字车站的列车,接送她的孩子们。孩子们会被分院帽依据各自的特点,划分至四所学院,其实也是代表着人类的四种性格特点,它们分别是:

赫奇帕奇学院代表忠诚、善良

格兰芬多学院代表勇敢、好奇

斯莱特林学院代表狡猾、阴险

拉文克劳学院代表睿智、博学

这四种品性,也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所可能遇到或拥有的。

《哈利波特》整套七本书,以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斗争为核心,展开了叙事,期间先后出场的几个主要人物承担了不同的责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美好、惊喜、感动和悲伤、震撼,不仅让我领会到了人性善良博爱的光辉面,也让我看到了人性残忍自私的阴暗面。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作者以其独特的构思和简朴的语言,通过一个又一个故事,引导着我们跌宕起伏地领略到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们的行为、语言所展现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值得大家在阅读中思索。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其中几个人物:

邓布利多,做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在任校长,也是整套七本书的暗线,以睿智、果敢、包容、奉献为精神支柱,是整个正派队伍的精神领袖人物。

阅读完整套七本书后,我们会发现邓布利多为了对抗和解决黑暗势力早已做了宏大而细腻的布局,比如伏地魔初次再生成人形于其父亲的坟墓里,就要与哈利对决,如果就魔法实力而言,哈利绝不可能打败伏地魔,但两个人所用的魔法杖在这里起了决定性作用,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第36章,邓布利多告知了我们这两根魔杖的秘密:

“非常正确,”邓布利多说,“哈利的魔杖和伏地魔的魔杖有着同样的杖芯。它们各自所含的那根羽毛是同一只凤凰身上取得的。说实话,就是这只凤凰。”他说,指了指静静栖在哈利膝头的金红色的大鸟。“我魔杖里的羽毛是福克斯身上的?”哈利惊奇地问。

正是因为这一关键点,哈利在魔法技能很弱的时候,仍然能作为正派人物代表,得以抵抗黑暗势力的领袖伏地魔,并在既往逝者灵魂的鼓励和帮助下逃脱对决,而其实这也是邓布利多很早的布局——邓布利多对哈利说:在哈利去奥利凡德的店里买走魔杖的第二天,奥利凡德就写信告诉了邓布利多哈利买走了第二根凤凰毛魔杖。

邓布利多对于整个打击黑暗势力的布局不止这一点,比如举行三强杯争霸赛,睿智的邓布利多眼光何其敏锐,他真的就没发现哈利的名字出现在火焰杯的问题?恐怕是邓布利多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吧,只是他对伏地魔恢复到什么程度没有把握,但他对哈利在魔法杖的帮助下度过一劫,持有信心。

关于邓布利多的布局,还有很多,有待读者自己去挖掘,他的高潮在于以牺牲自我来拯救世界,这震撼的一幕,直到最后才为人所理解,而牺牲自我这一点作者早就埋下了伏笔——福克斯凤凰。凤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动物,她寓意平安幸福、吉祥如意,但也蕴含勇敢、奉献的精神,所谓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正是因为其高贵品质,凤凰也择人而居,邓布利多以其独特的品格赢得了凤凰之心,但也潜藏了自己的命运走向。

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说:

看到斯内普的到来,邓布利多发出了请求:“西弗勒斯......请求你......“随即,西弗勒斯·斯内普用“阿瓦达索命”这句咒语杀了邓布利多。

邓布利多的死亡,是为了解决伏地魔的魂器之一,为了迷惑伏地魔,也是把伏地魔推向败局的终极大招之一。但邓布利多的死亡所衍生的系列传闻,也给年轻的哈利带来了困惑,甚至一度动摇了哈利的信念。

邓布利多的宏大叙事、沉稳大气、冷静缜密,有待于我们通读整套七本书去体会,而我个人认为他在整个布局过程中做的最伟大的事情,便是引导着哈利从被动参与走到了主动面对的转变。

人类就是这样,不乏关键时刻奉献自己生命的英雄,这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年代层出不穷。在浩瀚的历史进程中,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或者说是绝大多数人,主动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无论是美好,还是悲伤。

便如同当下的世界,社会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每个人都陷入了囚徒困境,如何突破自我,寻求新的途径,需要的是自己主动迈开脚步,在探索中建立新的秩序。

邓布利多在牺牲之前做的最伟大的一件事,就是引导着哈利由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行为——消灭以伏地魔为首的黑暗势力。

邓布利多让哈利明白了自己应该主动承担这一责任,并转化成自己的伟大使命,进而在哈利内心产生了不可抑制的情感与力量,也正是这一使命感,让哈利成为新一代终结以伏地魔为首的黑暗势力的正派队伍领袖。

斯内普教授,一个外表冷酷、内心温柔、眼光隐晦的人,也是整部七本书里的彩蛋,不读到最后,不会有人想到斯内普教授居然是正派人物,而且是中坚力量。

从第一部开始,作者有意给读者传递出一种信息——斯内普讨厌哈利,并想方设法去为难哈利,以至于在第三部、第四部中大家纷纷猜想斯内普是“食死徒”、是伏地魔忠实的仆人,这在斯内普向大家展示其黑魔记后,越发在读者心中构成了分裂性印象,有的人说他是改良后的食死徒,有的人说他是伏地魔的死忠,有的人说他是双重间谍骑墙派……,这一纷争一直延续到斯内普杀死了邓布利多,印证了大部分人内心对于他是伏地魔死忠的身份的印象。

不出意外便是意外,斯内普的身份问题在整套七本书里颇受争议,比如他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他念咒语抵抗欲操控飞天扫帚加害哈利的洛奇教授;在第四部《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他曾在邓布利多办公室与福吉争执伏地魔回来了,并展现了自己身上的黑魔记;在第五部《哈利波特·凤凰社》中,也曾出现在凤凰社里,但这一切都抵消不了斯内普在哈利面前替马尔福杀死邓布利多所带来的震撼。

斯内普教授到底是什么身份?他沉着冷静的外表下到底隐藏了什么?为什么他会在公众场合下如此刁难哈利?他为什么要杀死邓布利多?为什么他会既然身上有黑魔记,却能够成为凤凰社成员?

斯内普教授给读者带来谜一样的感觉,其真实写照直到最后在冥想盆里得到诠释,哈利明白了他才是邓布利多布局最深的棋子,而斯内普的潜伏无疑是成功的,他不仅欺骗了正派人物,也欺骗了伏地魔,更迷惑了众多读者。

试想如果把斯内普的角色任务,换成真正的穆迪,是否有可能成功呢?

或许,斯内普教授应该是整套七本书的第三条线索吧。

我认为斯内普教授是一个悲情英雄形象,他如此热爱莉莉,守护一生,但这样的“王子”往往是孤独寂寞的,斯内普教授的以悲情撒手人寰。

卢平教授,这个人物出场不多,但却是作者以着重笔墨传递出人类最需要的品质——面对恐惧,我们该如何做?

人类有心魔,恐惧贪婪、自私自利、堕落享乐、逃避责任等负面情绪,潜藏于每个人的内心,而所谓摄魂怪的吻,也不过是自我放纵而已。我们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面对各种自我堕落的诱因,而且一旦沉浸其中便犹如陷入沼泽地难以自拔。

于是有的人在内心建立了强大的信念,他们勇敢的挣脱沉沦堕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有的人则陷入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们自甘沉浸于放逐自我,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渺小无力。

人类到底在恐惧什么?

面对堕落与恐惧的诱惑,我们该如何做?

《哈利波特》第三部《囚徒》中卢平教授对哈利说:那就是说你最害怕的是恐惧本身。面对恐惧,我们能逃离的了吗?

海格在《哈利波特》第四部《火焰杯》说:该来的总归会来,来了我们就接受它。

第三部可以说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世界上没有伏地魔,伏地魔便是自己内心贪婪自私的另外一面,所谓的恐惧,其实是贪图安逸,逃避责任——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使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拯救自己?

在《囚徒》第12章守护神有一节对话——

卢乎教授继续说道:“守护神是一种正面力量,它所倡导的东西正是摄魂怪的食粮——希望、快乐、活下去的愿望——但它不能像真正的人那样感到绝望,因此摄魂怪就没法伤害它。不过我必须警告你,哈利,这种咒语对你来说可能过于高深。许多资深巫师使用这种咒语时都感到困难。”

坦诚快乐的心态,积极探索的精神,敢于担当使命的勇气,是我们战胜心魔的力量,也是我们长足发展的重要动力。

穆迪教授,出场很巧妙,他是在《哈利波特》第四部《火焰杯》开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列车上出场的,这个人物形象很特别,魔幻独眼、一脸横肉,给人一种阴郁不可接近的感觉。

穆迪教授在火车上救了哈利的时候,是真穆迪还是假穆迪?小克劳奇费尽心机的化作穆迪后,是否被斯内普和邓布利多发现过?精灵闪闪在魁地奇世界杯赛中占有座位,克劳奇却没有出现,就从未被敏锐的邓布利多怀疑吗?小克劳奇化作穆迪后,还是做了一些正派人物应该做的事情的,这是不是隐喻现实中的大奸似忠?小克劳奇的母亲为了给小克劳奇一线生机,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种母爱是伟大的,但是不是一场悲剧?小克劳奇的一生是不是汤姆·里德尔的缩略版?小克劳奇的父亲——巴蒂·克劳奇,是否真的是为了维护他的官职而冷漠无情的对待儿子?在维护法律尊严与拯救儿子生命面前的冷酷,是否是巴蒂·克劳奇内心真实的情感?

《哈利波特》整套七本书令人着迷的地方有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人物设计的不可捉摸性,像穆迪、克劳奇一样令人遐思、有待反复琢磨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自身的行为、性格就有冲突,比如马尔福父子俩,无疑是食死徒,但却想在参与黑暗势力之中择机独善其身,这是“白莲花”吗?“出淤泥而不染”是否有可能?是不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自第四部后,真正的穆迪反而没有小克劳奇冒充的穆迪时期精彩,穆迪这个人物给我感觉总是潜藏于房子的角落里,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才能,不被人重视,但也拥有他自己独到的一面,不会被人忽略。

海格,有着巨人血统,在众多主要人物中率先出场,如果不阅读后面的内容,开篇之初会让人觉得他拥有无可比拟的魔法,但其实与他那一点魔法相比,其自身的力量印象、憨厚老实,更符合其人物标签。

我反复思索,邓布利多在多次保留海格的时候,到底是可怜他,还是为了后来反击伏地魔的布局?在第四部《火焰杯》中,邓布利多强烈建议魔法部长福吉联系巨人部落,并在遭到福吉的拒绝后,邓布利多说:他预想到了福吉的立场。

海格便被派往联系巨人部落。

海格是一个看似可有可无的人物,但在每一部中都出现了,他的巨人形象,给人以憨厚、可靠、忠诚、无私的感觉,可能每个人内心都是脆弱的,都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联想到作者罗琳创作《哈利波特》时候的家庭状况,我猜海格是作者给自己的守护神吧。

与海格高大的身躯相比,海格内心温暖、柔弱,比如他在禁林里豢养了不同的动物,有些甚至是被魔法部禁养的;比如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巨人弟弟,而是艰难的把他带到了森林,并从没放弃引导他的弟弟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

作者设计了海格这个人物形象的这种反差,给读者带来了不同的暗喻。

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境,只是现实生活被各种不公束缚和压抑着,有来自别人的,来自家庭的,甚至来自政府的……但生活是要继续的。

或许,我们有必要了解作者写这本书时候的家庭状况。

福吉部长,是典型的官油子,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他可以破坏规则,可以无视广大人民的风险。

在第四部《火焰杯》中,福吉为了掩盖真相,强行携带摄魂怪进入邓布利多办公室,吸走了小克劳奇的灵魂,拒绝承认伏地魔再生崛起的现实,并继续做了一些不合常规的负面安排,以保证自己的正确性,这种冠冕堂皇的办公室政治,真是源自生活、贴近现实。

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他的亲信乌姆里奇被派驻学校任防御黑魔法课老师,便是福吉试图控制事态发展、改变学校教学理念,并进而监督邓布利多、哈利波特等人的安排,这与现实多么相像——有多少掌握权力的人,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而利用职权冠冕堂皇的干涉、阻碍正常先进的事务发展。

比如,在古老的欧洲世界,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提出了“日心说”,纠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却遭到了教会势力的打击与刁难。

从福吉维护权利地位的手段中,我们可以看到舆论在推波助澜方面的作用,在第五部《凤凰社》里第15章中,《预言家日报》配合福吉做了很多倾向性报道,比如说邓布利多任命的教授不合格,这一切都是福吉为了掌控、调整霍格沃茨魔法学校而暗中推动传播的。

“我认为,任命一位调查官,是保证霍格沃茨魔拥有一位我们都能信任的校长的第一步。”一位魔法部内部人士昨晚说。

而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一些类似乌姆里奇一样的人,迎合掌权者照本宣科并添油加醋的作妖。

《凤凰社》第15章——

“因为用毫无意义的打岔扰乱我的课堂纪律。”乌姆里奇教授流利地说,〝我在这里教课采用的是魔法部批准的方法,不包括鼓励学生对他们不很理解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前教你们这门课的老师也许给了你们更多的自由,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魔法部的调查大概奇洛教授除外,至少他似乎只教授适合你们这个年龄的内容。”

这些多么熟悉的腔调,一直充斥于我们的生活,比如在学术界,当创新者遭遇学阀、政治流氓,便大多会被打压,无论是人生还是科研,一路上都会充满荆棘和挫折。

《哈利波特》整套七本书有重点描写的人物大概是21个,如果加上其他有名字的人物应该超过100个了,虽然有的只是简单的几笔勾勒,但在作者如潺潺流水般的叙述中,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我们每个人总会从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比如“汤姆·里德尔”,他的成长是一个缺失关爱与引导的过程,导致他逐渐形成了自私、冷酷、偏执的性格,纵有一身才华,也终归走上了不归之路。

那么,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在他悲伤的时候给予了包容、关心,我们是否在他出现错误的时候给予了纠偏和导正,我们是否在他需要独立思考的时候给予了信任和尊重……。

汤姆·里德尔等三人与哈利·波特等三人之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小插曲告诉我们,坏人从不会放弃自己当坏人的机会,但坏人内心也有向善的可能性。

家,是每一个孩子的港湾,也是任何人出发和回归的地方。

邓布利多在哈利的父母被伏地魔杀死后,便坚持让哈利生活在佩蒂姨妈家,而且每一年都必须回一趟那个家,哈利遵守邓布利多的嘱咐,在17岁生日之前回到“家”——德弗礼家,从那里出发踏上充满艰辛的新征途,又从比尔的婚礼现场仓皇出逃,经历了一次次挫折游荡、彷徨迷茫后,再次回归“家”——戈德里克山谷,那个自己出生的地方。

这是不是再次给予了“家”一个高度不同的寓意?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的地方踏上自己的人生征途,历经温暖的阳光沐浴,及萧瑟的风雨洗礼,无论荣膺多大的荣耀,或者是遭遇多残的挫折,抑或是惨遭多深的伤害,只要心中还对“家”充满希望,心里永远珍爱着“家”,便永远有再次出发的勇气。

邓布利多说:只要你还把佩蒂姨妈那个家还认为“家”,伏地魔便永远伤害不到你。

《哈利波特》整套七本书,透过哈利的目光向读者传递了作者对“家”的重视。

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这个意义。

而与孩子成长期的矛盾一样,任何事情都要经历初识、探询、浅识、相知、信任、猜忌、分裂、弥合、升华、回归、自然的阶段,比如在第七部《死亡圣器》第15章、第16章中,分别讲述了哈利、罗恩、赫敏的矛盾。

那么——

死亡是什么?

恐惧是什么?

信念是什么?

在戈德里山谷里詹姆·波特和莉莉·波特的墓碑上刻有一句话:最后一个要消灭的敌人是死亡。

赫敏说:它指的是……生命超越死亡,虽死犹生。

当哈利心中的信念崩塌的时候,他迷茫了……

当多比死亡了,哈利精神上成熟了……

阿不福思的劝说夯实了哈利心中的信念……

重构信念,笃定使命,勇担责任。

哈利的父母詹姆和莉莉如此,哈利的教父小天狼星如此,哈利的校长邓布利多如此,哈利的小伙伴们如此,而哈利自己也是如此,如此才战胜伏地魔。

强如伏地魔者却从未明白——杀死自己的从来都是自己。

在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第28章中,面对阿不福思以“小我”之利益角度的劝说,哈利勇敢的拒绝了,而赫敏回答:有时候必须考虑比自身安全更多的东西!有时候你必须考虑更伟大的利益。

上述对《哈利波特》整套七本书的解读,是于暑假期间,在小女的指导下,我认真阅读了由马爱农、马爱新联手翻译的中文版《哈利波特》后,而反复思考完成的,后面附带了一些阅读笔记。

在这里,我以自己的视角解读了上述几个人物,反而对哈利、罗恩、赫敏和伏地魔等四个主要人物,没有进行解读,但恰恰这四个人物在整套七本书中都很重要,每个人物形象丰满,各有特色,留待大家以自己的视角去审视。

比如,哈利究竟杀死的是伏地魔,还是自身人性的黑暗面?

以前有“钱学森之问”,近期又有“颜宁之问”,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只是无人敢说而已,如果教育不回归学术的轨道上来,恐怕还会有更多的“之问”。

我们一直在思考现代西方教育和现代东方教育的差异性,众说纷纭,我觉得主要在于——

西方教育注重“引导”,它希望引导着孩子们主动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在探索中启迪他们的心智,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

东方教育注重“拘箍”,它希望管理着孩子们被动地接受社会的规则,在模型中固化他们的品性,传承社会的发展理念。

二者对错皆有,无可取代,如何辩证地看待和处理,关系到社会的进步。

人类世界的矛盾,归结下来就是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故而出现了阳光与黑暗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于自身本体存在,于外界人际也常见,难能可贵的是,总有一些人能坚守着人性向善的光辉,成为人类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灯塔。

然而,一切都是从哪里来,就回归到哪里去。正如哈利从国王十字车站出发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与伏地魔最后的决战濒死时又回到国王十字车站一样。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一册

1.魔法石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是真实的,那么到底在哪里?为啥哈利站在魔法镜前,那石头就能落入他的口袋?

2.有一个感慨。写作中的每一个点,都不是白出现的,比如海格送哈利的笛子,比如前面几章写赫敏等人下棋。这些在哈利他们后来的闯关找魔法石的时候,居然就用上了。

3.基于这个感慨,我有一个问题,海格送哈利笛子,是无意还是有意?为啥就是笛子,而不是吃的或者喝的?如果是有意的,是他自己的故意,还是邓布利多的安排?

4.邓布利多说:“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现实的生活,这是毫无益处的,千万记住。”

我一直坚信:人不能活在想象之中。

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1)人生应该有想法,想象也好,梦想也好,是有一些意义的,它可以成为你追逐的目标。

(2)但不能光想象不行动,不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有了目标就要为这个目标学习知识,动手动脚,在奋斗的路上去调整自己。

5.下棋的时候,罗恩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别人和团队。

这种人性本善的光辉力量,存在于每个人。

6.哈利为啥一定要被寄养在姨妈家?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啥不能收养他?

第二册

1.赫敏的父母是麻瓜?那麻瓜是怎么走进古灵阁的?

2.魔法部在伦敦,是指的是麻瓜世界的伦敦,还是像古灵阁一样隐藏于第二世界的?

3.罗恩和哈利为啥走不进9又3/4车站了?

4.罗恩父亲的车只是加速了,比如像火箭一样,它怎么找到学校的呢?

5.我该怎么评价洛哈特教授?——自恋?自傲?多才?情商高?

(1)签名售书的时候,洛哈特拉着哈利说哈利只是想买他的自传,其实哈利没想,那洛哈特是借助哈利的人气炒作自己

(2)首堂课考试全是有关洛哈特个人的问题

(3)帮助哈利解除了克里维找他拍照签名的尴尬

6.忌辰晚会是真的?真的是一群逝去的人?晚会上的食物,真的是腐烂的吗?

7.如何看费尔奇这个人?

他总是这么主观性的看问题吗?不问青红皂白?比如他的猫被石化了,就指责哈利。

从费尔奇这个人物来看,在任何沟通过程中,越是急着抢白和指责问题的人,可能越没有真实的本领。

8.文章中有一句话——密室已经被打开,与继承人为敌者,警惕。

(1)密室是什么?

(2)继承人是谁?

(3)这句话是谁写的?邓布利多?伏地魔?斯内普?

(4)这句话目的是什么

(5)继承什么?

(6)警惕什么?

9.桃金娘生前是什么?

10.洛哈特是不是没啥真正的本事?

总有一些虚张声势的人,其实没啥本事

11.斯莱特林队的飞天扫帚比我们的好,伍德说,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飞天扫帚上的人比他们强。

人的自身因素,比很多外在条件,更能起到关键作用。

12.魁地奇比赛,哈利杯失控的游走球追逐,哈利躲避的场景,是不是在寓意哈利这个人物的灵活性?

14.作者是不是研究过中国文化,凤凰涅槃。

邓布利多的鸟自焚变成了凤凰。

15.蜘蛛要吃哈利,尽管它们知道哈利等人是海格的朋友,这寓意什么?

朋友的朋友不见的是朋友,甚至朋友本身也留有自私的地方。

第三册

1.斯内普为啥不待见纳威?

2.赫敏上那么多课,是有什么原因吧?

3.卢平教授的黑魔法防御课,他是不是擅长心理学?

我认为是描写了人的心理——你害怕什么,就总觉得会发生,而如果你勇敢的面对他,他就不存在,因为你害怕的其实是虚幻的、你想象的。

4.卢平老师的课是不是心理课?

他对哈利说:你最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他居然能猜测到上第一堂博格特课时,哈利想到的是伏地魔。

返回